根据脉管性疾病的细胞生物学特点,Mulliken和Glowacki[1]于年提出将其明确区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年国际血管异常研究协会(ISSVA)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血管病变分类标准[2]。因此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表现为出生即有或出生不久出现的鲜红色斑片或红色、紫红色肿块,界清质软,数月内生长迅速。皮肤血管瘤(cutaneoushemangiomas)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激光是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尽管激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但仍可能存在色素沉着和瘢痕等不良反应。近年来文献报道胶原蛋白可用于光子和激光术后的皮肤修复治疗,但尚无儿童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后使用胶原贴敷料的报道。本文通过使用胶原贴敷料外敷激光术后创面,观察其修复的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选择年2-6月来我科门诊激光治疗符合皮肤血管瘤诊断的儿童患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列入研究范围:①新分类中的静脉畸形,包括以往分类中的鲜红斑痣、大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皮损厚度>5mm的患儿,需要联合硬化剂注射、口服药物等治疗的患儿;③血管瘤处于消退期或静止期;④患有卟啉病、光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对外用胶原蛋白类制品有过敏史者;⑥非单个血管瘤瘤体患儿;⑦使用过其他方法治疗的患儿。共入选患者84例,男38例,女46例,年龄1~11个月,两组年龄中位数均为4个月;病程20d~10个月,两组病程中位数均为3个月。其中试验组44例,术后使用胶原贴敷料;对照组40例,家长单方面拒绝使用胶原贴敷料,并愿意接受临床观察。试验组瘤体位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例数分别为21例、14例和9例;对照组瘤体位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例数分别为17例、11例和12例。根据直尺测量结合磁共振成像(MRI)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瘤体面积两组分别为1.0cm×0.8cm~5.4cm×3.1cm和1.2cm×0.5cm~6.7cm×4.1cm。
1.2 方法
1.2.1仪器与材料 激光仪器为以色列飞顿公司的Lovely-II型激光工作站,配长脉宽nmNd:YAG激光手具。激光参数为波长nm,单脉冲;40ms和60ms;能量范围为30~J/cm2,光斑直径6mm。胶原贴敷料由广州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2.2 激光治疗 根据瘤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进行治疗,治疗间歇期为4周。治疗终点为90%以上的皮损面积消退,遗留少量红斑。84例患儿治疗次数为1~5次。
1.2.3术后修复 试验组患儿激光术后即刻用预先冷藏(4℃)的胶原贴敷料外敷20min,治疗间歇期中第1周每日外敷1次,每次20min,后3周隔天外敷1次;外敷月份数和激光治疗次数相当,即1~5个月。对照组术后即刻冰块冰敷20min。两组患儿瘤体均局部外涂夫西地酸乳膏,每日2次,至创面愈合停用。治疗期间防止患儿搔抓痂皮,注意防晒。首次激光治疗前由医师指导家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治疗后每日观察1次,将创面红肿时间(瘤体激光治疗后红斑、水肿持续天数)、渗出时间(瘤体激光治疗后皮损渗出持续天数)、脱痂时间(瘤体激光治疗后到痂皮脱落所需天数)记录在卡片上。治疗终止后1个月由皮肤科医师判断瘤体消退后局部皮肤是否出现色素沉着(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治疗部位出现淡褐色斑、褐色斑或斑片)、皮纹改变(瘤体消退后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出现皮嵴增高、皮沟加深,呈树皮样改变)和皮肤萎缩(瘤体消退后呈“羊皮纸”样改变,皮肤菲薄)等不良反应。
1.2.4安全性观察 试验组44例患儿家长每日观察患儿外敷部位及周围正常皮肤是否出现红肿、丘疹、水疱、渗液、瘙痒等改变,以及是否有全身不良反应,并予以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创面红肿、渗液、脱痂时间采用t检验,色素沉着、皮纹改变和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例可比性分析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年龄、病程、瘤体面积、治疗次数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Z值分别为-0.、-1.、-1.和-0.,P值分别为0.、0.、0.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2.2 修复疗效
试验组激光术后皮损红肿时间、渗出时间、脱痂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色素沉着、皮纹改变、皮肤萎缩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1、表2)。
2.3 安全性
44例试验组患儿胶原贴外敷部位均未出现皮肤红斑、水肿、瘙痒及全身风团等过敏反应。
3 讨论
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瘤,创伤小且治疗效果显著。但治疗后仍会出现红肿、水疱、渗液、结痂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皮纹改变、色素改变以及瘢痕的风险。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选择合适的激光治疗参数外,还需要加强术后皮肤护理。以往激光治疗术后多采用冰敷的办法缓解疼痛,减轻水肿反应,但无消炎、收敛及加速创面修复作用。胶原贴敷料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胶原以及细胞代谢所必须的多种氨基酸,胶原原液纯度达98%以上,生物活性率达99%[3]。胶原蛋白是一种生物材料,能同时启动伤口处血管再生和促进机体修复能力[3],引导上皮细胞迁入缺损区,刺激细胞分裂,填充在新生细胞之间的胶原能促进皮肤及神经增长,并在细胞迁移时起支持和润滑作用[4]。同时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促进肉芽组织增生[5],促进早期伤口上皮化[6],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微环境,促进伤口愈合[7]。胶原贴敷料中含有的活性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为皮肤细胞提供营养,有利于改善表皮细胞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组织再生和复原[8]。因此胶原蛋白对于创伤具有明显地修复作用。
本研究发现胶原贴敷料能够减轻激光术后的不适反应,缩短红肿、渗出、脱痂时间,与赵小忠等[9]研究相似。胶原贴敷料可以抑制炎症,减少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10]。激光术后局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胶原蛋白含天然保湿因子和亲水基团[11],可以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恢复皮肤正常生理功能。胶原贴敷料能加速黑素排泄,抑制色素信号产生,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平衡色素细胞的分布[9],因此能改善激光术后的色素沉着。本研究发现试验组的患者发生色素沉着的病例更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胶原贴敷料可以减少色素沉着发生率。
既往研究表明胶原贴敷料能安全用于成人激光术后的皮肤护理[9]。本研究发现接受胶原贴敷料辅助治疗的44例儿童均未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最长使用时间长达5个月,提示胶原贴敷料在儿童皮肤血管瘤激光术后的辅助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外敷胶原贴敷料还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色素沉着,缩短红肿的消退时间,提示皮肤血管瘤患儿激光术后辅以胶原贴敷料敷贴进行修复护理,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略)
DOI:10./sypfbxzz.-.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7(3):-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山东治疗白癜风医院中科助力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