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病例中的方圆天地(下)
——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辨证用药
中国医院风湿病科母小真
心得体会
1、止血药的应用:红斑—皮下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渗出、出血,应用止血药利于红斑的消退。
2、活血药的应用:斑疹属皮衄,乃血溢脉外而致瘀血,久病亦易致血瘀,有必要加用活血药,但不可大剂过量。川芎、莪术、桃仁等活血力强的药物慎用;常选用生地、玄参、赤芍、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红花、丹参等小剂量应用,配合清热凉血止血药物。
3、酌加养血润燥之品:清热解毒祛湿药物易耗伤津液,造成津伤血燥,故适当酌加养阴润燥之品,如花粉、沙参等。
4、注意护顾脾胃:清热药多寒凉,易伤脾胃,影响运化,不忘扶正,如山药、陈皮、石斛等养护脾胃药物。
5、配合安神除烦之品:瘙痒严重,影响睡眠,配合养心安神除烦之品,选用夜交藤、合欢皮等辅助用药。
6、药量不同,疗效不同:水牛角粉的用量翻倍,15g30g,清热凉血之力大增。
7、辨证变化,治法用药调整。
文献分析
狼疮的皮肤损害,在中医文献中有类似的症状记载,可以归类为“红蝴蝶斑”、“日晒疮”、“发斑”等范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为“红蝴蝶疮”。近年来,相比系统性损害,对皮肤损害的研究相对不足。由于大多数患者都有光过敏,日晒后皮疹加重,热胜成毒,邪热内陷入营,发为红色斑疹。狼疮多为女性病人,常有月经不调、情志不畅等因素,致使经络循行不畅;热邪入血,燔灼营阴,热血相搏,久煎致瘀,瘀久则化热,形成“热、瘀、毒”相互阻遏。
狼疮皮疹的辨证施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型:
1.热毒炽盛证:病程短,起病急,斑疹鲜红,日照后加重,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清营汤加减。秦艽、地骨皮、青蒿、知母、鳖甲、生地、凌霄花、丹皮、山药。
2.阴虚火旺证:斑疹局限、红肿、匡界清晰,日晒后加重,五心烦热,颧红,自汗盗汗,腰膝痠软,月经涩少,舌尖红,苔花剥或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凉血清热,方用清骨散、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加减。生地、玄参、天麦冬、玉竹、石斛、地骨皮、柴胡、黄连、女贞子、菟丝子、覆盆子。
3.气滞血瘀证:斑疹暗红,皮屑倒刺,久则肌肤萎缩性表现,月经量少夹有血块,情志不遂,胁肋胀痛,舌质黯红有瘀斑,苔少,脉沉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疏肝活血汤加减。柴胡、白术、白芍、生地、熟地、茯苓、川楝子、丹参、青蒿。
4.湿热内蕴证:面部似脂溢性皮炎,脱屑;耳廓处似冻疮样皮损,渗出物;瘙痒较重;肢体困重,胸闷呕逆,大便粘,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利湿化浊、清热退斑,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5.风热上攻证:皮损发生在头皮部、面部,病程短,起病较急,时有新发部位,伴有头颈瘙痒、头晕头痛和咽喉肿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润燥、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消风散加减。
本文插图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