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该病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人中可见多种不同的肾脏损害,15%有肾功能损害,既可以是疾病本身所引起也可以是治疗疾病的药物所引起。其中药物治疗和血管炎引起占25%,其余75%无原因。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可伴高血压。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心血管病及肾损害。死于肾衰竭者占20%。
1.老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不佳发生肾衰,中西医结合治疗转好
病例:患者xxx,女,70岁,类风湿性关节炎14年病史。14医院就医,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给予激素等西药治疗,病情好转就停药了。期间多次发作,每次发作就服药,缓解就停药。
年6月,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水肿,检查尿蛋白(+),血肌酐umol/L,并未引起重视。一直到年2月仍有双下肢水肿,并伴有四肢乏力,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慢性肾脏病3期,开始治疗慢性肾脏病,但治疗效果不佳。
近日,医院就医,检查显示:尿素氮(BUN)29.38mg/dL,血肌酐(SCr)1.23mg/dL,肌酐清除率(Ccr)41.2ml/min。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慢性肾脏病3b期。经过中西医联合使用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指标控制在稳定状态。医生表示,血肌酐的正常范围应为44—umol/L(即0·5—1·3mg/dL),按照正常参考范围,患者的血肌酐并不高,可是肾病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慢性肾脏病3b期。如果单纯以血肌酐指标来判断慢性肾脏病的严重程度,就会很容易被误判,从而错过早发现肾病及最佳治疗时机。如果等到明确并发了肾脏损害时才去就医治疗,已经处于严重阶段,几乎没有逆转的机会了。如果能早一点发现,或许治疗效果会更好。
2.如何早发现慢性肾脏病?
1、从少数可见的症状判断
患者早前就出现了双下肢水肿等表现,这是早发现肾病的机会。除了水肿之外,还出现肉眼血尿、腰痛、尿频尿急尿、四肢乏力及夜尿增多等症状。提示慢性肾脏病已经来临,医院检查诊治。
2、定期检查
临床上,只有少数慢性肾脏病会出现水肿、血尿及尿路不适等症状,绝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没有任何症状。因为没有症状,患医院检查,就很难早发现肾病。而定期做体检,就可以早发现肾病。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与微球蛋白、肾功能及肾脏彩超等,发现异常可以做更进一步检查。
3、其他疾病应查肾功能
慢性肾脏病,可以是原发性疾病,也可以是继发性疾病。继发性疾病即由其它疾病引起的肾脏损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肾脏损害。如果在早期就能对肾脏做检查,就能够早发现,不至于发展到了严重肾脏期。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肾脏损害,需要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过程中检查肾脏,从而早发现、早干预治疗。
4、检测肾小球滤过率
血肌酐主要指的是内生肌酐,与人体的肌肉总量关系密切。一个人的年龄、性别与胖瘦等因素会影响血肌酐的检测结果,饮食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血肌酐的检测结果。血肌酐升高往往是滞后的,即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小球损伤与硬化到一定程度,患者的血肌酐才开始升高。因此,需要做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肌酐清除率。
3.慢性肾病3b期中医能治疗吗?
慢性肾脏病分为一期到五期,肾病可以出现精神萎靡、腹泻、便秘、食欲改善、体重下降、面色苍白等非典型症状,但三期可以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异常升高,需要及时地给予一个保护肾功能的治疗,来延缓肾脏功能恶化进展的时间,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整,定期复查。
专家表示,3期是慢性肾脏病进程的转折阶段,病情复杂多变,可逆与不可逆性因素交织。一方面,感染等可逆性因素的介入造成GFR持续下降与残存肾单位进行性丧失,加速肾损害进程;另一方面,肾单位持续纤维化进程等不可逆性因素,从肾脏局部病理改变,蓄积毒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控及相关激素分泌释放等多层面影响,甚至改变机体内环境与整体状态,降低防御与耐受能力,进一步加速肾损害进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变快速进展至不可逆阶段。
该阶段中医治疗应着眼于风、湿、瘀之毒损特征,“从毒论治”。基于疾病演变规律,灵活运用补、消之法,既病防变,进一步拓展“毒论治”范围,通过祛除毒邪,提高脏腑自身化解毒邪能力,以期延缓肾病3期病变进程。
根据肾病3期患者个体化病机特征,从风、湿、瘀辨治解毒,兼顾养脏调腑,补虚解毒,而非一味壅补或过度祛邪,以免留邪助寇或伤正助邪。临证治疗,针对毒损倾向,将祛风解毒、祛湿解毒与祛瘀解毒灵活组合,可取得良好疗效。
祛风者,祛外风之疏风散寒常用麻黄、桂枝、羌活、苍术等,疏风清热常用银花、连翘、牛蒡子、菊花等;祛内风之疏肝常用香附、郁金、青皮、木香等,清肝常用山栀子、牡丹皮、夏枯草、龙胆草等,平肝常用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等,养肝常用白芍、生地黄、牛膝、女贞子等。
祛湿者,焦湿浊,常用藿香、佩兰、杏仁、竹叶等;中焦湿浊,常用黄连、厚朴等;下焦湿浊,常用车前子、玉米须、滑石、黄柏等。
祛瘀者,补虚通瘀常用黄芪、当归、丹参、益母草等;通络祛瘀常用桃仁、川芎、赤芍、泽兰。尚用山药、白术、砂仁、薏苡仁和胃醒脾,补中调,扶正固元;水蛭、穿山甲、三棱、莪术等破血祛瘀,消癥散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