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今天是小长假的第二天,同时也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节气。秋分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度,直射地球赤道,造成昼夜等长。而秋分之后,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
农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就上海来说,秋分过后,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性很小。此外,随着冷空气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也将继续加快。
那么,在这个节气里,我们应该如何保养身体呢?赶紧看过来吧:
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
尤其老人、孩子和体质虚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天冷的时候,可以把外套、帽子、手套、口罩等穿戴好,防寒保暖。除非是天气热或是到了温暖的地方,否则不要轻易因为心理烦闷、紧张、潮热或是运动后身体发热就立即脱去御寒的衣物。
民间有秋冻的说法,尽管颇有道理,但是关键部位如肩、颈、腹等还是不要挨冻的好。特别是慢性鼻炎、咽喉炎及气血管炎的患者在这个时期要格外注意颈前部保暖,扣紧衣扣,还要带上暖和的围巾,减少发病的几率。
另外,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平时可用冷水洗脸、洗脚,身体健壮的人还可洗冷水浴等。
图/视觉中国
运动选择平缓的项目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
秋季早晚温差大,尤其是清晨温度较低,如果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不要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到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锻炼后,还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摆脱秋乏每晚10点前睡觉随着天气渐凉,就容易出现疲软、困乏等情况。为摆脱这种“秋乏”,最好在晚上10时前睡觉,早睡早起,适应“秋冬养阴”的原则,能够使人体尽快适应季节变化,保持充沛精力。
图/视觉中国
保持好心情秋天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忧郁,此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当我们感到压力过大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肌肉紧张等反应。这些反应会大量消耗人体内的维生素C,所以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洋葱、青椒、花椰菜、枣、草莓等。
总而言之,精神调养是养生的重要方面,秋天尤其要保持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避肃杀之气。建议多选择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饮食要防秋燥饮食要防秋燥
秋分时节,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白露的“燥”是“温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像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等,都是调养佳品。
秋分时节,还可适当多吃一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水果吃多了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
预防秋燥方面,对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一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比如:生梨、芝麻、银耳等。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一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秋分药膳还要善用百合,像百合莲子羹、银耳百合羹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除饮食外,还要记得给皮肤做些保养,以防皮肤干裂。
这时候气候干燥,应多吃甘蔗和梨等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同时还应警惕皮肤病的发生。
图/视觉中国
南瓜粥可暖脾胃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时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患的患者朋友们,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这个时候的暖胃护胃佳品。南瓜中还含有丰富的果胶成分,有助于保护胃部不受刺激。早餐煮粥时放几块南瓜,或者在晚餐桌上加一道南瓜粉丝汤,简单方便,营养美味。
秋分之后,我们周围的空气会变得渐渐干燥,眼睛容易干涩,皮肤也不容易保养,南瓜中含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6,有益于眼睛健康和护肤。
脾胃虚寒者吃蟹要留心秋分之后是秋蟹大量上市的季节。秋蟹肉性寒,脾胃虚寒者尤应引起注意,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不要喝茶。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蟹肥的时候柿子也熟了,这两种东西应当注意不要同时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有可能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还可能引起结石症等。
注:本文系作者根据中国食品科技网、四季养生网、南报网等内容综合整理,转载请标注出自“上海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