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芒种,是一年中农事最为繁忙的时节,因该节气容易不断出现降雨,庄稼容易遭受水害,故作为节气养生,当注意阴雨潮湿天气给人体带来的影响。

端午过后的这段日子湿气明显增重,故端午有挂菖蒲的习俗,对于祛湿浊避秽气有一定作用。而身体湿气一旦加重,会出现头晕、头痛、四肢乏力、恶心、心中烦闷的情况,这些都是湿气进入身体的典型特征。而在排便时,大便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下去,这可能也是湿气过重导致的。

《素问·调经论》有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于是李东垣便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阴火理论,即结合《素问·调经论》同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者,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于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对此,李东垣使用健脾甘温除热的方法治疗“心火”。个人认为东垣甘温除大热也是后世温病学治疗湿热病湿重于热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也就是湿热对于心脾胃及情志的影响的理论依据。

由于芒种的湿热气候,人们容易出现湿疹,腹痛泄泻,情绪抑郁等症状。以下归纳一些脾虚生湿的症状:如果我们发现近期自己的情绪变化比较大,脾气也变得比之前火爆,特别情绪化,脾气大、点火就着的火气很难自控,自我感觉修养欠佳,发火后自责感强烈,其实这也是脾虚的其中一个特点。我们早上刚睡醒的时候,如果发现眼睛肿,身体也莫名肿胀。看起来仿佛一下胖了十来斤。其实水肿、浮肿是脾虚导致体内的水不能被成功转化为体液,无法及时被排除体外所致。如果我们体内湿气比较重,会有这样的现象,冬天不抗冷,夏天不耐热,经常处于低血压状态,易便秘或长期大便不成形,稍遇到风吹草动就容易生病,吃过饭就觉得昏昏欲睡。皮肤松懈,缺乏弹性。脾在体主肌内,脾气足自然皮肤紧致。脾气虚弱的人皮肤通常松松垮垮。皮肤发黄、发黯,变成名副其实的“黄脸婆”。腰痛、颈部痛,晕眩,这些其实也大都是脾虚湿重的症状。因为脾虚弱导致水液代谢缓慢,睡眠时受重力作用体内水液在身体某些局部聚集造成压迫疼痛。很多人的腰椎疼痛并非骨骼的原因,而更可能是水湿所致的压痛。对于这类体质的患者,芒种尤需注意保健养生,关键在于清热利湿健脾,平时可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以达到微汗使风与湿俱出的效果。

作为患病的患者,情绪一定容易波动,加之阴雨湿热的天气,更容易引起低落烦躁疲乏的情绪。对于情绪烦躁的患者,可以参考上文陆游诗中的方法,欣赏收听一些节奏较为轻快的乐曲,如琴曲《鸥鹭忘机》、《良宵引》、《凤求凰》等。

以下推荐一款芒种药茶:五叶芦根饮。

藿香叶、薄荷叶、荷叶各3克,枇杷叶、鲜芦根、佩兰叶各30克,冬瓜60克,白糖适量。将上料洗净,先以枇杷叶、冬瓜共煎汤代水约ml,再加入其他药同煎10分钟,调入白糖即成。有芳香化湿,健脾醒胃的功效。

作者:束永康指导老师:欧阳卫权

欧阳卫权简介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医院青年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委。

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医。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擅长疾病:

皮肤病:痤疮、带状疱疹神经痛、荨麻疹、血管炎、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结节性痒疹、丹毒、黄褐斑、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生殖器疱疹、毛发红糠疹等。

常见内科疾病:失眠、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腹泻、心悸、头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溃疡等。

其他:小儿发热、咳嗽、肺炎、哮喘、厌食、消化不良、夜啼、遗尿等;痹证、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欧阳卫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zl/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