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1)血管炎:破坏血管壁的炎症病理过程,导致血管狭窄、扩张、动脉瘤、甚至撕裂。其病理特征: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及周围炎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
(2)模拟血管炎:非血管炎症性疾病导致血管狭窄、扩张、动脉瘤、甚至撕裂。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或病理上类似血管炎。
2、鉴别真假血管炎至关重要
从治疗角度:血管炎需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而模拟血管炎需治疗原发病及诱因,往往不需要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甚至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可能加重病情。
3、模拟血管炎可能原因
(1)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
(2)肿瘤:实体肿瘤、淋巴瘤、血管内淋巴瘤等。
(3)药物: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物、精神药物、别嘌醇、众多抗风湿药。
(4)可卡因:尤其掺加左旋咪唑。
(5)其他系统疾病、血栓性病变、动脉硬化。
(6)遗传性疾病。
4、常见模拟小血管炎的疾病
(1)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2)动脉栓塞性疾病
(3)胆固醇栓塞
(4)钙过敏
(5)高嗜酸细胞综合征
(6)血栓性疾病(心脏粘液瘤、心脏血栓、心内膜炎、真菌性动脉瘤等)
(7)感染性疾病(心内膜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洛矶山斑点热等)
(8)血管内淋巴瘤
(9)药物秀发血管炎
(10)淋巴瘤样肉芽肿
(11)恶性萎缩性丘疹
(1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1胆固醇栓塞:
(1)危险因素:a男性,白种人,大于60岁;b吸烟;c高血压;d糖尿病;e常于动脉壁损伤的血管手术(包括血管内、造影)同时或之后发生;f其他诱因:肝素或华法林抗凝或溶栓。
(2)特点:a足趾缺血性坏死(尤其是腹部粥样栓子),腿部网状青斑;b四肢缺血常突然发作:轻微寒冷、变蓝色、发绀、疼痛;c皮肤脆弱,易进展为扩样、趾端坏死、坏疽;d外周脉搏通常正常,死亡率:64-81%;e可有腹痛,50%肾脏受累,10%消化道出血;f中枢神经受累,发热、体重下降;g有时无症状,活检诊断;h治疗:无特效治疗,抗凝,辅助。
4.2高是酸粒细胞综合征:
4.1.1、特点:
(1)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器官损伤,男性多于女性,30-60岁多发。
(2)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大于*10^9/L至少6个月,器官中有嗜酸性细胞浸润。
(3)需鉴别血管炎:EGPA、结节病、炎性肠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4)该病可累及如下器官:心血管病58%,皮肤损害56%,神经损害54%,肺损害:49%.肝脏损害30%,胃肠道14%。
4.1.2、治疗:
根据亚型决定:
(1)FIP1L1/PDGFRA基因突变首选治疗未络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
(2)淋巴细胞突变选择激素、羟基脲、IFN-ɑ,化疗药。
(3)EGPA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5、模拟中血管炎:
(1)青斑样血管病
(2)纤维肌发育不良
(3)结节动脉中膜溶解
(4)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5)感染、肿瘤、动脉硬化、血栓及高凝状态等
5.1纤维肌发育不良
(1)特点:非炎性小-中动脉血管病变:动脉瘤、狭窄、闭塞、剥脱。流行病学:幼年和大于50岁人群,普通人群发病率2-3%;女性占90%;10%有家族病史。累及范围:有肌肉的动脉,肾动脉60-75%,颈颅动脉25-30%,内脏动脉9%,外周动脉5%。半数为2个以上动脉受累,双侧常见。病理机制:不清,基因,生物学,激素。
(2)临床表现:颈部疼痛、跛行、餐后咽痛、急性冠脉综合征、部分出现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破裂出血)、可能出现动脉瘤,节段血栓形成、导致视力下降、黑朦、短暂性脑缺血,中风、足趾发绀。自发动脉夹层。微动脉瘤。体格检查:无脉、双侧不对称血压、血管杂音。诊断:CTA和MRA为金标准。
(3)鉴别诊断:与TAK、GCA、PAN项鉴别。
(4)治疗:a药物、检测、血管介入、手术;b激素无效,DMARDs疗效不确定;c肾动脉受累高血压:ARB、ACEI;d狭窄可经皮穿刺球囊血管成形术;e动脉血栓可抗凝:华法令。
演讲者:医院吴振彪教授
整理:医院孟艳芳
来源: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