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脾虚是人很多疾病的根源。那么,搞清楚脾虚的实质是什么?进而积极纠正脾虚,就是让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手段。
《饥寒论》认为:脾的实质是微循环;脾虚的实质是微循环不良;而造成微循环不良的关键因素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其实质是血管炎;补脾的实质就是消除血管炎。
要明白脾虚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关系,先要明白以下几点:
1、血管内皮细胞(EC)是一薄层的上皮细胞,由一层扁平细胞所组成,呈多边形,细胞的边缘呈锯齿状,相互嵌合,形成血管的内壁,是血管管腔内血液及其他血管壁(单层鳞状上皮)的接口。内皮细胞是沿着整个循环系统,由心脏直至最小的微血管。心室内表面的内皮细胞称为心内膜。微血管及淋巴微管是由单一层的内皮细胞所组成。
2、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浆与血管组织之间,它不仅能完成血浆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并且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保证血管正常的收缩和舒张,起到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以及凝血与抗凝平衡等特殊功能,进而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血管的长期通畅。抗凝血材料表面内皮细胞化,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激活。
3、完整内皮细胞化是最好的抗凝血表面,血管内皮组织是天然的抗凝血组织。内皮细胞膜上有天然的抗凝血成分,比如肝素,前列腺素(PGI),一氧化氮等,内皮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内皮衍生舒张因子。
4、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会从流动状态转而附在内皮细胞表面,两者之间的细胞膜消失,细胞质相互融合,从而使血管内皮细胞得到修复。
简单说,血管内皮细胞就像不粘锅的涂层,保证血液内容物正常流动,也就是血液循环正常。
一旦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里面的纤维蛋白原就会渗出,进而引起炎症反应。所以,哪里的血管内皮受损,纤维蛋白原渗出,哪里就会有炎症。
按照《饥寒论》“饥寒、肿、破、少、多”辨证,“脾虚血痹”是“少证”的病机,它发生在“破证”之后,主要就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破裂造成的,这分两种情况:
一、血管受损伤出血时
1、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血管收缩素,使受损伤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同时管内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2、血小板粘附和沉积在受损血管所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堵塞在血管裂口处,除了起栓堵作用外,还可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血小板含有抗纤溶因子、抑制了纤溶系统的活动,使形成的血凝块不至于崩溃。
二、血管壁受损伤但没有出血时
血小板从流动状态转而附在内皮细胞表面,两者之间的细胞膜消失,细胞质相互融合,从而使血管内皮细胞得到修复。
血小板破裂时,会释出凝血致活酶,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催化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将血浆中原本可水溶的纤维蛋白原凝固成为变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
根据产生的纤维蛋白量的多少,下一步有两个结果:
1、纤维蛋白量足够多时,则扭结其他血细胞成团,凝固成为血块,造成血栓。
2、纤维蛋白量少时,则沉积到组织器官。
沉积到组织器官中的纤维蛋白,会招募并激活中性粒细胞,诱导活性氧(ROS)产生和中性粒细胞外陷阱的形成(NETosis),也就是造成组织器官的炎症。
西医认为,抑制纤维蛋白沉积或NETosis可能是治疗各种组织器官炎症的关键靶点。
实际上,解决血管炎发生的原因,才是治疗脾虚血痹,防止人由盛转衰,体虚多病的方法。
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让人的身体在六、七十岁时依然保持得像三四十岁之前那样健康,能为所欲为。比如:血压不高、血糖不高、血脂不高、头发白得晚、牙齿掉得晚、皱纹少、大部分器官功能也都正常。
看我写的文章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狗看星星一片明”,因为他知识储备量不够,中医看不懂,是因为缺乏西医的知识,西医看不懂,是因为不懂中医知识。
为什么现在病这么多?很多病还治不好?就是因为认识不到位,正确方法没有推广。
我认为:能让人少生病的医生的实际价值远大于等人病了能治好的医生!
所以,我的《饥寒论》有两个目标:
1、让孩子从小到成年生病少,身体好,病了吃点药就能好,不需要打针、不需要住院;这一点已经能普遍做到。
2、让人的身体在六、七十岁时依然保持得像三四十岁之前那样健康,能为所欲为。比如:血压不高、血糖不高、血脂不高、头发白得晚、牙齿掉得晚、皱纹少、大部分器官功能也都正常。这一点我正在验证。
这一防患于未然的医学理论太超前,现在的医学教科书上没有,只适用于有修养、有远见、明白这一理论价值的人。
黄医生所写的一部分书:
《人体营养和免疫管理学概论》
《把衰老推迟20年》
《健康的秘密》
医学散文《青萍之末》
《一家之言》
医学散文《雅望》
《前列腺炎以痈论治》
医学散文《随心所欲》
《饥寒论》
《用现代科学知识讲中医的理论和概念》
对于医学问题,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热闹,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要独立、全面的思考、更要通过实践探求本质,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还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的世界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