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的症状及如何调理

小儿营养不良的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儿科常见的慢性病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本病主要由于患儿摄入的食物中蛋白质和热量不足、喂养不当、体内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障碍引起,或继发于各种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纳呆乏力、形体消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头发干枯成束、腹部胀大、青筋显露、体重不增或减轻,甚则智能发育迟缓。可出现凹陷性水肿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疳积范畴,多因乳食不节,积滞伤脾;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慢性疾病,气血双亏而致。

小儿营养不良如何调理

小儿营养不良调理穴位

主穴:内关穴、神阙穴、足三里穴、涌泉穴、脾俞穴、胃俞穴。

配穴:中脘穴、天枢穴、章门穴、气海穴、肾俞穴、三阴交穴等。

小儿营养不良的艾灸方法

1、按艾卷温和灸法操作,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5-10分钟,每日艾灸治疗1次。

2、按艾炷隔姜灸法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操作,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每次艾灸2-4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艾灸治疗1次。

小儿营养不良怎么办

小儿营养不良,还可以针刺肝俞穴、胃俞穴、身柱穴,用短促强刺激,不留针。

治疗期间宜给患儿食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或B族维生素等药物。

婴儿期可以将牛乳加蔗糖和植物油作为食品基础。年龄稍大可根据当地习用食品添加固体食物以提高热卡供给,如无腹泻、呕吐、早期即给予每天每千克千卡热量,逐渐增至千卡热量。不能耐受乳糖者已用乳类。

患儿有胃肠疾病时,必须给予相当营养,补充代谢的损失。患兔唇、腭裂及幽门痉挛时,也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患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时,同样要注意营养,使抵抗力增加,疾病得以早日康复,才不致因久病产生营养不良。

预防婴儿时期的消瘦,最妥当的办法是提倡乳喂养,因母乳富含最适合婴儿的营养。早产婴儿由于发育不足,喂哺困难,另一方面营养的需要又相对较高,更应强调母乳喂养。

如无母乳,可用牛奶等替代品,还要按时增加辅食。

扫码获取更多优惠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bx/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