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女性,21岁,年10月26日初诊。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反复发作4年,再发4个月。来诊前在门诊治疗1个月余,已易三医,先后以西药泼尼松、抗生素、转移因子、雷公藤多苷片等,中药汤剂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治疗,病情未见起色。现见双小腿已呈网状暗红色斑,散在多个溃疡面,压之疼痛。形体瘦弱,肤白,畏冷,手足冰冷,口不干,舌淡红,苔中淡黄润,脉弦细。
手足冰冷即四逆证,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均主之。但患者无口苦、咽干等少阳症见,且形体瘦弱、畏冷,故可排除四逆散证。
综合分析,此为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证。嘱停用以前西药,以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减:
熟附子10,当归30,白芍15,
桂枝15,通草5,木通5,
吴茱萸10,干姜6,生姜10,
毛冬青45,红花5,大枣60,
炙甘草10,5剂。
二诊:药后大部分溃疡结痂愈合,暗红斑明显消退,手足冰冷减轻。继守方加减,7剂而愈。
此乃患者平素调摄不慎,不避生冷寒凉,致寒凝血脉,不通则痛,日久寒凝化热成腐而溃烂,故虽见局部红斑、溃疡等有热之征象,然根本仍是寒凝,治当温通血脉、散寒解凝,当归四逆汤主之;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患者体弱畏冷,阳气明显不足,又当加四逆汤扶阳固其根本;配入毛冬青、红花,更加强活血化瘀之力。诸药相合,方证对应,故收效甚速。
皮肤血管炎之基本病机有二:一为湿热下注;一为脉络淤阻,故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瘀。其急性发作时,此法多能奏效。然其反复发作时,必有阳气之不足,又因长期服用苦寒清热利湿之剂,更伤阳气,遂使病情由实转虚,由热转寒。故虽兄局部红肿、溃烂,扪之有热,亦当慎用苦寒清热利湿之剂。临床见到不少血管炎患者,前医固守清热利湿剂,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而笔者改以温通之当归四逆汤,均能迅速控制病情而至痊愈,良可慨也。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
图书作者:欧阳卫权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4月
内容简介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著《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作者在多年临床中,致力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研究,强调六经以八纲为核心,涵盖经络脏腑;合病、并病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为旨归,须拓展六经等。临床以六经为纲,方证为核心,见病知机,活用经方。并系统地研究了六经辨证在皮肤病中的运用,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一、对《伤寒论》六经实质进行深度再探讨,提出新观点。
二、以方类证,方证对应,进行方证归经,总结各方证辨证要点,以指导临床实用。(详见各方之方证辨证要点)
三、介绍各方证在皮肤病中的辨治心法,并通过丰富而翔实的案例实录,来阐述作者活用经方辨治皮肤病的思路和体会。(详见各方之皮肤病辨治心法和医案实录)
本书不仅是一本中医皮肤病专著,更是指导读者如何认识六经与方证,如何辨准六经、辨清方证,达到方证对应、见病知机、圆机活法的境界,*终提高临床疗效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尤其是皮肤科临床工作者参考和学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