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losGustavoWambier,MD,PhD,MarkAaronCappel,MD,TayzaKatellineDanilauOstroski,MD,MarioRodriguesMontemorNetto,MD,MSc,SarahPerillodeFariasWambier,MD,PhD,BrunaLaisSantosdeJesus,MSc,andEuricoArruda,MD,PhD
DepartmentofMedicine,StateUniversityofPontaGrossa;DepartmentofDermatology,MayoClinic,Jacksonville;andViralPathogenesisLaboratory,DepartmentofMolecularandCellularBiology,Ribeir~aoPretoMedicalSchool,UniversityofSaoPaulo.
主题负责人:郝飞;审校:王松;翻译:许凤妮
关键词:皮肤镜;埃可病毒;EB病毒;发疹性假性血管瘤病;发疹;爆发;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
4名年龄分别为16岁、22岁、49岁、75岁的女性患者和1名26岁的男性患者,四肢(图1,A)、躯干和面部突然爆发红斑、丘疹,皮疹周围环绕白晕,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瘙痒。其中两名年轻女性在发病前一周出现前驱症状(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提示病毒感染。玻片压诊后丘疹褪色(图1,B)。
皮肤镜表现
接触式皮肤镜检查示扩张的血管网上有点状血管,周围血管网减少(图2,A)。用皮肤镜用力按压后,大部分血管网褪色,然而仍可见到部分没有褪色的点状血管(图2,B)。
组织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血管扩张,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图3)。这些表现与荨麻疹反应模式类似,未必有组织学特异性,但与发疹性假性血管瘤病的临床诊断一致。
关键信息
发疹性假性血管瘤病具有自限性,所有患者的皮损均在3周内缓解。该病的发病机理还不确定,可能由昆虫叮咬或包括埃可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在内的病毒(尚存争议)引发1,2。。但这名75岁患者的EB病毒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小核糖核酸病毒的实时PCR检测(SYBRFast试剂盒)(KapaBiosystems,威尔明顿,马萨诸塞州)以及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皮肤镜得出与诊断一致的结果。作者认为压之褪色的扩张的血管网对应血管扩张,同时点状血管对应真皮乳头层垂直扩张的血管,而后者并未消失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的缘故。
筹资渠道:无。
利益冲突:无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