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化验单解读

血常规:   “常规”二字的英文为routing,常缩写为RT或Rt.因此血常规又可写为:“血RT”,它是最常做的一项血液化验,习惯上也称作“血象”,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16-18项内容。虽不是特异性检查,但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   (1)红细胞计数英文缩写:RBC(正常男性为-万/μL,女性为~万/μL,新生儿为~万/μL)   增多: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稀释等。   (2)血红蛋白(也叫血色素)测定英文缩写:Hb或HGB(正常男性为~g/L,女性为~g/L,新生儿-g/L.)   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②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需要各类医考辅导视频课件,加QQ   减少:①生理性减少: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②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化学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3)白细胞计数英文缩写:WBC(正常成人为0~/μL,新生儿为1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00~00/μL.)   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出血、中毒(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手术后等。   降低:常见于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病毒感染等)、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恶病质、放疗或化疗后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英文缩写:DC检测各类白细胞所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例。   白细胞分为5类:①中性粒细胞英文缩写:N%.正常为50%~70%.增多和减少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②嗜酸性粒细胞英文缩写:E%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神经性鼻炎及由曲霉菌芽胞引起的肺炎等、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钩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等)、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等)。   减少:常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也可见于大手术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   ③嗜碱性粒细胞英文缩写:B%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某些转移癌。   ④淋巴细胞英文缩写:L%.正常为20%~40%.增多:常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和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减少: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⑤单核细胞英文缩写:M%.正常为3%~8%.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活动性结核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减少:无重要临床意义。   (5)血小板计数英文缩写:PLT增多(大于×/升):①骨髓增生综合征: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红细胞增多症等。②急性反应:急性感染、失血、溶血等。③其它:脾切除术后。   降低(小于×/升):①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②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③消耗过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④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6)。红细胞沉降率: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iahinhkob法男性0-8mm/h,女性0-12mm/h.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7)。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风湿五项

是诊断风湿性疾病的主要检查项目,也是确诊风湿性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实,风湿五项检查即是自身抗体检查。   抗核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阳性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此外,抗核抗体阳性还可见于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内氏肉芽肿、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抗双股DNA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阳性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最强),并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血管炎等密切相关。处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的患者,其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但随着病情的缓解,其抗体水平也逐渐下降,难以检测乃至消失。   此外,阳性还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抗Sm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多见于未患有风湿性疾病的患者。   阳性最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此抗体为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志性抗体,在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75%以上。   此外,阳性还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抗RNP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多可排除风湿性疾病。   阳性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诊断意义(尤其是在高滴度的情况下),阳性率可高达95%~%.此外,也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因子正常值为阴性,多可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少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阳性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较强)。   此外,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和慢性肝病患者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尤其是超过60岁的老年人,阳性率可高达15%~50%.大家必须注意,风湿五项的检查结果一定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以免误诊。

血栓弹力图

主要指标及参考值

1反应时间(R)参考值2-8min

2凝固时间(K)参考值1-3min

3角度(Angle)参考值55-78

4最大振幅(MA)参考值51-69mm

5综合凝血指数参考值-3-3.0

6半小时纤溶率参考值0-8%

各项指标的临床指导意义

R时间:因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高凝血因子而缩短,代表血块形成的速度。

K时间:应纤维蛋白原缺乏而延长,高纤维蛋白原而缩短,代表血块形成的速度。

Angle夹角(a):因纤维蛋白原缺乏而减少,高纤维蛋白原而増大。代表血块形成的速度。

Cl综合凝血指数:<-3低凝,-3<正常<+3,>+3高凝。综合判断凝血状态。

LY30纤溶率:LY30>8%提示处于高纤溶状态。

血凝系列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g/L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意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赞赏

长按







































2018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有卖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bx/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