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ANCA总述的文章里面讲过,目前血管炎倾向于以更能反映疾病发病机制的病理生理过程来命名(温馨点击回顾:什么是ANCA相关性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GPA)就是之前所说的韦格纳肉芽肿病,这次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破坏性炎症,包括鞍鼻、侵蚀性鼻窦炎、会厌下狭窄等(具体临床特点可参考下表)。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应与复发性多软骨炎、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如结核、麻风等)、淋巴瘤样肉芽肿、恶性肿瘤或淋巴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临床特点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除累及上呼吸道、耳、眼外,还常引起肺和肾损害,检测ANCA有助于诊断。G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主要是c-ANCA或PR3-ANCA阳性;而M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E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多为p-ANCA或MPO-ANCA阳性。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断标准(年ACR标准)
三种ANCA相关性血管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较为相近,治疗上差别也不大,主要是根据累及器官的严重程度和疾病活动度来决定治疗方案,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治疗,尤其应在肾衰前积极治疗,小剂量的环磷酰胺和激素是防止复发的基础药物,对于无脏器损伤的局限型患者,可以用甲氨蝶呤来替代环磷酰胺,诱导期治疗要预防肺囊虫病。相对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而言,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更容易复发,且需要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
END
参考文献:
1.图表式临床风湿病学
2.内科学风湿免疫科分册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