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撷英免疫风湿科专家吴敏诊治疑难杂症,

一提起风湿,人们大多会想起骨关节疼痛和膏药。有别于中医对风湿的认知,西医兴起了全新的免疫风湿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国际上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却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吴敏原想从事工科类工作,却踏入了免疫风湿科之门,并带领着常州一院免疫风湿科发展壮大,其病床数甚至已经超医院。

吴敏

“无处可去”的疑难杂症

曾经有一位从塞班岛工作回国的年轻女患者,辗转来到常州一院。她总被腹痛和发烧困扰,还在国外和上海各开了一刀,也没弄明病因。在一院免疫风湿科,这位患者最终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肠系膜血管炎。经过精心的治疗和调整用药,她逐步康复,目前正常工作生活。

“如果你在各科室兜了一圈还没看好,也许就该到风湿科了。”许多人这么戏称免疫风湿科,它总是与疑难杂症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风湿类疾病的危害被归纳为“5D”(死亡、残疾、痛苦、经济损失、药物中毒),在疾病死因排行榜上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

18年前的一天,一位老太太找到吴敏,她有关节痛、发烧、腹水和血液系统损害的症状,从血液科、消化科看到骨科、神经科,一直未能确诊,一度还被怀疑为肝硬化,几乎判了“死刑”。吴敏仔细询问患者,发现有口眼干症状,“这不就是典型的干燥综合征吗?”这是风湿类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患者按照医嘱长年服药,到现在一直过得还不错。

吴敏遇到的这种病例还有很多。免疫风湿学在国际上已有百年发展史,中国则晚至年才起步。它的新兴性和复杂性,考验着每一位风湿科医生。

这要求医生有深厚的内科基本功,还要熟悉其他各个学科,“既要精,还要全”。在风湿类疾病诊治中,医生要对每一症状逐条分析,“既要发散性思考,最后还要集中总结判断。”“比如肝硬化,有哪些病因;具体到某一患者,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又应该归到哪一类疾病。两者都很重要。”吴敏说。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就做不好鉴别诊断的发散性思维。然而,仅有发散,却不能将其收拢到疾病的判断上,这样也不行。

风湿类疾病曾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许多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疾病的演变也是千奇百怪。这要求医生突破专科思维,甚至还要打破常规医学理论的束缚。传统的多个症状用一个毛病解释的一元论,在风湿类疾病诊治中,可能因为并发症和原发病活动的不同,会变成二元论、甚至是三元论。

为了进一步了解干燥综合征,吴医院进修时查阅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院诊断的所有多份相关病历。他进修时的业余时间也大都花在英文文献的学习上,以便获得最新的研究动态。

一院免疫风湿科年独立建科,10年后,38岁的吴敏便成为了科室负责人,是一院最年轻的科主任之一。

意料之外的从医之路

其实,吴敏最初的梦想,并不是当医生。

夏天

从横林中学毕业的吴敏正踌躇满志地参加高考。志愿栏里填满了一抹色的工科专业。未曾想到的是,第一堂的语文考场上,考试时间出现了差错,改变了考生们的命运。失分的吴敏没能考取心仪的东南大学,之后又遇到了军校招生的机会。在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后,招生的军官指着他和另外一位同学说,你们很快就可以成为同学了,常规潜艇指挥专业!

不过吴敏没能等来军校的好消息,却收到了镇江医学院(现江苏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五年

吴敏毕业来到常州一院。与前几届学生要先在内外科等各科室轮转一遍不同,他被直接分到了普内科,之后才去大内科轮转3年。当时风湿病便被归在普内科。

随着接触病例的增多,吴敏发现,普内科中风湿病人占比很大。但当时常州地区对风湿类疾病的研究和诊疗条件都比较有限,还得医院的老专家来会诊。这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亟需有常州医生投身其中。

医院进修。

在协和的日子里,进修生们要参加日常的门诊和严格的查房以及实验室、急诊的工作。

吴敏很少外出,他的时间几乎都泡在病房、图书馆和病历室里。病历是协和“三宝”之一(图书馆、名教授、病历),甚至连孙中山的病历也保存在此。每位进修生都有位一对一的教授带教,带吴敏的曾小峰教授以及当时的病房主任张奉春教授、科主任唐福林教授以及有“中国风湿病之父”之称的张乃峥教授等,这些近年来全国风湿病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曾给予他悉心的教导和帮助。

在协和期间他给院领导写了一封信,谈起自己的协和见闻,风湿病学科的前景,还有创建实验室的建议等。那时他28岁。

一年多

吴敏回到一院,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当时科主任潘解萍的努力下,专科实验室终于建立起来,走在了全省前列。就像消化科的内镜一样,实验室让风湿科有了自己的眼睛,长上了翅膀,其精准的实验数据分析,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大大促进了一院风湿科的发展壮大。

一年不学习,就会落伍一大截。吴敏这样形容免疫风湿学知识的更新速度。

他先后在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医学院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为了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吴敏的许多周末时间都要用于出席各类学术研讨活动。前不久为了准备赴宿迁的一次讲课,吴敏翻阅60多篇外文资料,又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这才完成了讲课幻灯片。大学时他喜欢书法绘画、玩玩篆刻,现在这些爱好不得不被丢掉了,他根本没有时间。

随着免疫风湿病学的发展,相关科室的建设越发受到重视。江苏省已将是否拥有免疫风湿科,医院的评审标准之一。在吴敏的带领下,一院风湿科发展迅速。其专科实验室每年参加亚太地区质控,开展的项目也医院风湿科作为标准鉴定。如今,一院免疫风湿科一年的门诊量超过3万,其床位数也从建科初的23张,增长到现在的69张,跃居省内前列。

相比抢救生命的另一种成就感

吴敏有许多老病人。因为风湿类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许多病人要长期服药、逐渐较少剂量,吴敏成了他们经常拜访的人。

一位患者自8岁起就找吴敏看病。长大后要成家了,她又过来询问:“我该找什么样的对象?”在以前,红斑狼疮患者不能结婚,以防止病症的遗传和加重。后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红斑狼疮患者不仅可以结婚,也能生孩子了。对于患者的咨询,吴敏答复她,一是不要隐瞒病情,二是找个能理解这类疾病的男孩。后来,这位姑娘又拖着男朋友来了一回,让吴敏当面科普了一下。再后来,姑娘结婚、生子,一切如常。陪伴着患者前行了十年、二十年,慢慢地,从医患变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这种情况在吴敏的病例里也有许多。

在医院各式各样的专科中,免疫风湿科不如外科开刀那样立竿见影,也不如急诊那么千钧一发,可吴敏却有着另一种自豪。

“我们要一直陪伴着病人,除了要帮助他们控制病情,更要让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生活,甚至过得更好。医院同行求助,解决疑难杂症。被患者甚至同行需要,这就是我们的成就感!”

不过,免疫风湿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探索。吴敏提倡科里的年轻人多学习,还依照当年在协和进修时的办法,让年轻医生每周进行病例讨论、讲解最新学科进展。“我们不能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临床诊疗上,更要把科研和基础搞上去。”医院而言,医学科研往往是其发展的短板,这也是吴敏的“心病”。他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把免疫风湿科的科研工作发展壮大起来。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免疫风湿科也不例外。

虽说风湿类疾病大都是慢性病,但也有危急重症,比如肺间质病变和肺动脉高压,就被称为“风湿病头号杀手”。许多人想象不到,风湿科也有急诊。也因此会带来种种误解和怨恨。在吴敏看来,风湿科医生除了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还要严谨、求精,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风湿病专家。不过,医学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探索过程,有的疾病尚未认知,有的疾病能诊断却无治疗良策。只是这个道理,患者和医生还没有达成共识。

一年后,

吴敏的儿子也要参加高考了,

他并不反对子从父业,

只是觉得,要么不当医生,

要当就不能浑浑噩噩,

而且要当独当一面、

术业有专长的医生,

这也是对病人的负责。

风湿类疾病探索的未来之路还很长,吴敏不会停下脚步。他还记得在协和的一次临床专科考试,教授出了一题:协和精神是什么、如何理解?

吴敏有些惊讶,但至今难忘:“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教授们在提醒年轻的医生们,从医不仅是医术的进修,更是精神的传承。

专家介绍:吴敏

医学博士,医院免疫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常州市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

相关链接

小科普①:儿童也有风湿?

西医中把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病,都称为风湿。风湿类疾病的概念比较广,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以及血管炎、痛风等,都属于风湿。

儿童中也有风湿类疾病患者,常见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炎症为其主要特点,并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造成儿童致残的常见原因。

小科普②:什么情况下要当心是风湿病?

不明原因的发烧、关节痛,口眼干、口腔溃疡、脱发,身上出现皮疹、多系统损害,指端皮肤遇到冷水发白发紫等,要当心是风湿类毛病。风湿类疾病的病因,与免疫、遗传、感染都有关,是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病因尚不明确。

来源:常州市医学会、常州新周刊

常州市医学会已开通“留言”功能!快来说两句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zl/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