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地交泰,万物华实,生机旺盛,同时也是许多疾病高发的季节。随着湿热天气来袭,各种病痛也开始找上门来。
肠胃疾病
首先夏季气温高,“贪凉”现象很是普遍,喝凉茶、吃冷饮、吹冷风……不论是抵抗力较弱的孩童和老人,还是精力旺盛的青壮年,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急性腹泻。
再者,天气炎热,湿度大,适合细菌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夏天我们也更爱吃水果,凉拌菜等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制作过程稍有不慎,就会感染病菌。
常见的夏季高发胃肠疾病主要有:急性胃炎、急性腹泻以及胃肠型感冒。其中急性腹泻包括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食物中毒等。
建议当急性腹泻出现次数较多时,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平时注意卫生,勤洗手,不饮用不洁的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注意食物的保质期和储存方法。
饮食清淡,少吃生冷油腻,宜苦少甜,可多吃蔬菜水果。因春夏养阳,所以要少贪凉。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抵抗力。
皮肤病
夏季由于天气潮热,有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加之夏季人们容易出汗,皮肤易潮湿,如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真菌便会侵害我们的皮肤,引起皮肤癣病。
最常见的皮肤癣病有足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脚气”,喜欢穿皮鞋的人容易得脚气,因为皮鞋不透气,脚部的湿度和温度增高。
另外,很多青壮年男士容易在夏季感染体癣和花斑癣(汗斑),这与排汗量大有关。如果出汗后,不及时清洗,真菌会在皮肤上繁殖,形成丘疹、水疱、鳞屑等,损害皮肤。
对于婴幼儿来说,夏季最常见的皮肤病就是痱子,痱子是婴幼儿常见夏季皮肤病,是汗液堵塞汗孔导致的皮肤异常。好发于颈部、前胸、后背、腋下,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周围皮肤发红,处理不当易继发感染。
建议要常洗澡、勤换衣服,被子、毛巾等经常漂洗消毒。加强室内散热,以减少出汗和汗液蒸发。衣服要宽大,便于汗液蒸发,及时更换潮湿衣物。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继发感染。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运动量和重体力劳动后忌冷水洗浴。
得了藓病时,不要自己乱涂药膏,特别是外用含激素制剂。涂药后看似可以暂时止痒,但是,会导致皮损扩散、蔓延和炎症加重,甚至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应当在医生的建议下坚持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且注意个人卫生,让患处多透透气,保持干爽。
心脑血管病
夏季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原先有过心脏病史的病人也容易在这个时间段复发。因为夏季人们出汗增多,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从而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甚至导致猝死。如果患者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样或紧缩样剧烈疼痛,或胸部感到憋、闷、堵、胀,或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甚至发生低血压性休克,就应该考虑有心血管病发作的可能。
有些病人症状不典型,有些病人胸部往往无疼痛或疼痛不剧烈,但常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大汗淋漓、心慌、脉搏弱、血压下降等症状,也需要高度警惕。
建议天热烦躁,要防止“情绪中暑”。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避免情绪失控、过度愤怒或紧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研究证明,人们只有在睡眠中才会血压下降,应保持血压的昼夜规律。高血压患者夏天夜间睡眠质量下降时,会出现夜间血压升高,加重心血管的损害。因此,病人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保证正常睡眠。
夏季饮食宜多品种多变化,清淡易消化,适当多吃蔬菜、水果。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之品。不宜多进冷食冷饮。
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等,经常症状不明显,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身体很好却“忽然”发病。所以进入“多事之夏”,更需要注意体检。
中暑
夏季天气炎热,很容易引起中暑,这主要是因为人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失去平衡,肌体热量过度积蓄,水盐代谢紊乱造成。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下,中暑后轻则出现多汗、头昏、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昏厥或痉挛,威胁生命。
建议夏季中暑的症状不明显,或者没留意,经常被忽视。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中暑表现时,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多饮用淡盐水;还可以在额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等症状,医院。
夏季出门,最好躲避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个时间段,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随身携带一些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风油精等;衣服也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等织物,少穿化纤品类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热感冒
夏天许多人为图凉快,喜欢在热得满头大汗时冲冷水澡,睡觉、工作都长时间开空调,导致室内外温差较大,加之夏季许多人食欲减退,运动减少,抵抗力下降,这些都容易引起夏季感冒。
建议高温天气会消耗大量体液,所以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多喝水,饮水要少量多次,一般每次以毫升至毫升为宜,必要时可以喝点淡盐开水。其次,睡眠对治疗夏季感冒也颇有帮助,要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膳食上也要合理饮食,多吃一些瘦肉,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皖北总院健康管理中心
科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