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黏膜过敏性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一过性、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以暂时性、局限性、边缘清楚的红色或白色的瘙痒性皮损(风团)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年人发病率高。
——陈立翠教授
一、荨麻疹病因:荨麻疹病因复杂,可由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复杂原因引起,但大部份患者是找不到确切病因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八个方面:
1、食物:动物蛋白性食物如鱼、虾、蟹、蛋等最常见,其次是某些植物性食物如常見的草莓、芒果、菠萝、榴莲、番茄、大蒜等。腐败食物、食用色素、调味剂、防腐剂等均可引起发本病。
2、药物:好多药物都可能引起本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血清、疫苗等,另一类是组胺释放剂,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肼苯达嗪等。
3、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压力等物理性和机械性因素可引发本病。
4、动物和植物因素:蜜蜂、黄蜂等昆虫叮咬;毛虫、甲虫等的毒毛刺人;吸入花粉、灰尘、动物皮毛、真菌孢子和菌丝;挥发性化学品如甲醛、杀虫剂、部分清洁剂等;接触皮毛、纺织品等。
5、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均可引发本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肝炎病毒。
6、全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
7、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可诱发本病。
8、遗传因素: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家族性冷性荨麻疹。
二、荨麻疹临床表现:
1、急性荨麻疹:
起病较急,皮肤突然发痒,随之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淡红色风团,多孤立散在,亦可融合成片,很快即可消失(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反复发作,病程不超过6周。严重时可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和呼吸道症状(如胸闷、窘迫感、呼吸困难、青紫等)。
2、慢性荨麻疹:
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有的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等,风团的发生和消退较急性荨麻疹慢。大多数病因不清,治疗困难。
3、特殊类型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用钝器划皮肤或用手搔抓,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可消退。
(2)冷性荨麻疹:分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种。家族性者从婴儿期起病,持续终生,每遇冷后可见风团,自觉灼热不痒,伴发热、头痛、关节痛等。获得性者多见于青年女性,遇冷部位出现瘙痒性风团,半小时至数小时可消退。重者有手麻、唇麻、晕厥、休克等。少数可继发结缔组织病、球蛋白血症等。
(3)胆碱能荨麻疹:多见于青年,常在剧烈运动、受热、精神紧张、饮酒后诱发。全身兼可出现小风团,周围有红晕,自觉剧痒。有时仅见小红斑而无风团,或仅有瘙痒而无皮疹。风团散在不融合,约半小时至2小时消退。少数伴有头晕、出汗、流涎、腹痛等乙酰胆碱样全身反应,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多可自行缓解。运动和热水试验阳性。
(4)日光性荨麻疹:女性多见,暴露日光后出现风团,伴瘙痒或针刺感,严重者有畏寒、乏力、痉挛性腹痛等全身反应,持续1-2小时消退。
(5)压迫性荨麻疹:皮肤受压后约数小时,局部发生肿胀,持续8—12小时消退,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和受压后的臀部皮肤。
(6)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某些致敏原后,局部发生风团和水肿性红斑。
(7)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性荨麻疹,是一种发生于较疏松的皮下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分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
1)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罕见,是一种以某一部位皮肤发生水肿,并伴有胃肠症状及上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窒息为特征的原发性补体缺陷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年,多有家族史。水肿呈发作性、局限性、非对称性及非凹陷性,有发胀、不适感,无痒感,以四肢、面部多见,持续2—3天消退,不留痕迹。
2)获得性血管性水肿:以大风团及局部水肿为主要特征,以眼睑、口唇、外生殖器、手、足多见,可骤起骤消,但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常伴发荨麻疹。咽喉受累者可出现声嘶、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三、荨麻疹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去除病因:避免食用可疑过敏食物、药物、避免接触过敏物品、消除体内感染病灶。
2、避免诹发因素:胆碱性荨麻疹应避免剧烈运动、出汗和情绪波动。冷性荨麻疹应注意保暖和加强耐寒锻炼。
(二)全身治疗:
1、西医治疗:
急性荨麻疹:
(1)抗组织胺类药物为首选,选用1~2种,口服或与注射同时进行;
(2)补充钙剂及维生素C;
(3)皮质激素:对顽固或严重急性荨麻疹,尤其是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喉头水肿而致呼吸困难者,可用地塞米松;
(4)肾上腺素:对过敏性休克及喉头水肿者;
(5)其他:伴腹痛、腹泻者,给予解痉药阿托晶、普鲁苯辛。支气管痉挛,可用氨茶碱静脉滴注、吸人皮质激素、吸氧。
慢性荨麻疹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可作抗原试验,脱敏治疗。
2、中医治疗:
清热凉血,祛风止痒,辩证施治,调节免疫,因质施治,内服与外洗结合。
(三)外用药物:
秋季用止痒液、炉甘石洗剂、锌氧洗剂等。冬季选用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等。
四、日常调护:
1、少吃海鲜、牛羊肉等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饮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2、生活要规律:生活无规律、睡眠不好、月经异常、消化不良、便秘等都可能加重症状。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经常用温水和肥皂作局部清洗,以清洁面部皮肤,阻断感染因素,以免刺激油脂的分泌。同时不用油脂性护肤品或化妆品等。
4、调节内分泌,保持月经正常。
5、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便秘。
6、忌用手搔抓或热水烫洗,不宜穿过硬的内衣,以免刺激皮肤。
图片来自于网络
陈立翠教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