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总心苑

整理

医院医务部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一战略实施要求医务工作者既是临床工作的专家,又要具备科普宣传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据福建科普分会传来消息,为推进“健康福建”建设,广泛传播科学健康科普知识,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福建卫生报社等联合开展福建省首届“健康福建”杯暨第二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科普征文比赛。本次大赛收到近篇科普文章,经盲审投票,共有41篇优秀作品获奖。我院共有8篇科普文章在此次比赛中获奖,分别是二等奖2篇(林忆阳1篇、李政1篇),三等奖6篇(林忆阳1篇、李政2篇,九五临床部吴志3篇)。现节选由内分泌科林忆阳、儿科李政发表的2篇二等奖作品,以飨读者。

跑步真会伤膝盖吗?

作者:内分泌科林忆阳

“跑步会毁了你的膝盖!”我们在跑步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亲朋好友的这类提醒。

而朋友圈内,也有许多文章谈到“跑步会伤膝盖”,并且应用非常专业的术语解释原因,如:“跑步时,每迈出一步,膝盖便承受体重7倍的压力,股四头肌承受体重4倍的压力,脚掌承受体重3倍的压力。”

吓坏宝宝了,还能不能让我们愉快地跑步了?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开宗明义,跑步不但不会伤害关节,而且有益于关节健康。

关键点一:最高级别的证据支持“跑步保护膝关节”

有的研究的确发现跑步引发了膝关节炎,但也有的研究却得出跑步保护膝关节的结论。其实科学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结果的彼此矛盾也很正常。但是,对于大众而言,应该相信哪一项研究结果呢?

高质量的META分析,证据级别最高。它可以将一些质量不高的研究剔除,再将那些高质量的研究,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整合评估,最终得出最科学的结论。年6月,《美国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发表一篇关于运动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联系的META分析。该研究从25项总计12.6万人的研究中,剔除那些低质量的研究,最终对17项总计11.5万人的高质量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发现:健身跑人群,髋关节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为3.5%。静坐较少活动人群,这两个部位骨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0.2%。非常肯定地证实:经常跑步健身的人群关节炎发生更少,跑步不会伤害膝关节,反而保护膝关节免受静坐带来的伤害。

关键点二:长期跑步会不会引发关节炎?

大家都很关心,如果长期跑步,比如5年、10年、20年,膝关节是否会因为长期高强度负荷,引起关节炎?这项研究发现,跑步15年的人群,相比缺乏运动者,发展成为髋关节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概率也不大。因此,跑步是一项长期安全的运动。即使长期跑步,也不会引发关节炎。

关键点三:为什么我跑步后经常膝盖疼痛呢?

有些人会有疑问,既然跑步有益关节健康,那为什么我跑步后会发生膝盖疼痛呢?

是的,根据中国核心跑者调查,有30-40%的跑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膝痛困扰。但是膝盖疼痛≠膝关节炎。跑步引起的膝痛,原因很多,如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髂胫束摩擦综合征、髌腱炎、鹅足腱滑膜炎、髌下脂肪垫炎、半月板损伤等。这往往是跑步姿势不正确或者运动过量所致,大部分经过合理治疗都能有效缓解。

关键点四:跑步越多,保护关节效果越好吗?

这当然不是。职业运动员、经常参加竞技性马拉松比赛的跑者,骨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3.3%,是普通健身跑人群的3.8倍。说明长期高强度大运动量跑步,的确会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风险。

什么叫做大运动量跑步呢?研究认为每周跑步超过92公里为大运动量跑步。换而言之,每天跑步超过13公里会损害膝关节,而大多数人根本达不到这个跑步里程。

当然,对于所有人来说,跑步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减少运动损伤。

●一定一定要充分热身,拉伸韧带

●一定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想着在短期内达到过高目

●一定一定要量力而跑,不要与别人攀比

总结:

适量合理的跑步对膝盖益处多多!

奔跑吧,兄弟!奔向健康的未来!

孩子持续发热,警惕小儿“冠心病”

作者:儿科李政

家住福清的上班族周敏女士这几天可急坏了,她的孩子刚满2岁,已经反复发热6天,期间带孩子就诊社区诊所,可体温总是反复,就是退不下来。除了发热外,孩子还出现了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全身红色皮疹等表现。于是周医院儿科就诊,门诊医生了解孩子的病情后,发现孩子的颈部淋巴结出现肿大,考虑孩子所患疾病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即川崎病,经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冠状动脉已经增宽,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住院后,立即给孩子应用了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药物,经治疗后第二天,体温降至正常。让家长不解的是,她的孩子平时体质挺好的,很少生病,怎么会突然得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川崎病一旦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则被称为小儿冠心病。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严重的可发生冠脉狭窄或血栓从而导致心肌梗死。

持续发热,需警惕5大表现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尤其是经过抗感染治疗后仍有发热且超过5天,作为家长需警惕孩子是否还有以下表现:

1、发热后2~4天,出现以躯干、四肢为主的弥漫性充血性红斑,以前胸、后背最为多见,面部、四肢也可以见到。一般来讲,这种皮疹大约持续4~5天后才消退。

2、发热后双眼球结膜弥漫性充血。

3、口唇潮红如樱桃,并口唇干裂、出血,口腔粘膜充血,舌头发红,可见芒刺,好似杨梅。

4、病初(1~9天),手指和足趾肿胀、发硬,手和脚的掌面发红。当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时(9~21天),出现沿手指和脚趾端指甲床大片脱皮,有的宝宝肛门周围的皮肤也出现脱皮,这是川崎病的特征性变化。

5、在颈部可触摸到肿大的非化脓性淋巴结,约蚕豆大小。

预后如何,心脏彩超说了算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大多发生于病程2~3周,冠状动脉炎多致冠状动脉扩张(30%~50%),其中一部分发展为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若冠状动脉瘤持续存在,可发展为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或心肌梗死等,少数发生瘤体破裂而导致死亡。临床上怀疑川崎病时,心脏彩超是必做检查。如果发现心脏受累,即使体温正常,已经出院,也需要继续用药,医院复查。

定期随访,将治疗进行到底

出院不代表治疗的终止。川医院治疗,也包括已经出院后的家庭治疗,所以出院后需遵嘱用药,医院复查。一般来说,无心脏受累(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孩子,可以于出院后1、3、6个月及1~2医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如果心脏已经受累,需按医院复查。

川崎病危害大,预防感染很重要

川崎病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呢?尽管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显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尤其是与病毒感染有关,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等。所以,家长应积极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









































白癜风的危害
中国白癜风界十大新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zd/2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