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是西安的地标,也和兵马俑一样,是这座城市的图腾。
可提到大慈恩寺,却少有人知。其实,大雁塔和大慈恩寺之间,也存在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古代建寺,往往会修塔,用于存放佛骨、高僧舍利或传世佛经,因此,大凡有佛寺,必有佛塔。如,大雁塔之于大慈恩寺,小雁塔之于荐福寺,大理三塔之于崇圣寺,不一而足。光是在西安,有名的佛塔便有10座之多。
可为何大雁塔的地位如此超然,以至于成为西安的象征?
我想这其中缘由,大抵为三:
其一,大慈恩寺建于贞观二十二年(年),是太子李治为纪念母亲长孙皇后而建。
这时,距离长孙皇后已经去世12年,李世民再没立皇后,对他和长孙皇后生的儿女始终慈爱有加。太子李治从小在李世民的宫殿长大,直到成年后,依然有一半时间父子同居一殿,一半时间回东宫学习,这还是在大臣们几次上书恳请之后。
自己最钟爱的儿子如此孝顺,又是给发妻建寺,李世民可谓倾尽国库,来建大慈恩寺。
据记载,大慈恩寺当年共有十余院落间房,度僧人,大德50人“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其实,长孙皇后一向节俭,要知道丈夫儿子为给自己建寺,花这么多民脂民膏,一定在昭陵住不安生。
史书记载,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恩爱情深。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每日懒进饮食,在兴庆宫建造一座高台,整天站在台上望昭陵,因此,还被魏征批评。
在古代,男子可以娶妻纳妾,却不可过于纠结儿女感情,女子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不是情感的对象。
古人最看重的是对父母的孝道,当时魏征一句话便让唐太宗不得不把高台拆掉,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意思是:我以为陛下你看的是你父亲李渊的献陵呢。)
想来,一个皇帝如此痴情,有时的确会引发灾难。比如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因为宠爱皇后武则天,以至于让李唐一度改朝换代。
大慈恩寺落成之后,玄奘是第一任主持,并由李世民亲自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可谓荣耀之至。
玄奘在这里遍揽群贤,翻译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大慈恩寺也成为佛教法相宗的祖庭。
其二、也最重要的是,大雁塔由玄奘法师亲自督工建设。据说,法师本人还亲自挑土担石。
唐高宗永徽三年(年)三月,玄奘法师选址于大慈恩寺端阳门外建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作为藏经之用,这就是大雁塔。
而依托于国寺大慈恩寺,大雁塔自诞生便身世显赫。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于中华文明史的地位,已无需赘言。
因此,对于许多佛教徒们,来大雁塔不啻为朝圣。即便不是佛教徒,作为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有点相信善恶因果报应,来大雁塔沾沾佛气,寻求庇护,也无不可。
而且,民间佛道不分家,我爷爷奶奶应该是传统的民间道教信徒。但奶奶念阿弥陀佛,就像西方人说“我的上帝”一样,是她的口头禅。而我直到上大学,才知道阿弥陀佛和释迦摩尼佛不是一尊佛。
因此,玄奘的加持,广泛的民间信仰,让大雁塔成为中外游客们的朝圣地,一点都不奇怪。
其三、雁塔题名的士林佳话。
大慈恩寺靠近曲江池和芙蓉园,风光独秀,香火鼎盛。长安城的百姓、官员、士子们,游览曲江池,也会顺便去大慈恩寺上香。
从唐中宗时起,皇帝每年都会在芙蓉园设宴款待新科进士,宴罢,进士们会到大雁塔下,将自己的名字提于石壁之上。
白居易曾写过“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以彰显自己的少年得志。
有了雁塔题名,大雁塔便从佛教圣地,转而成为儒家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的象征了,中国自古儒道不分家,可见一斑。
如今,大慈恩寺不复当年盛况,曾经属于寺庙的一部分被改建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公园中,假山叠嶂、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木繁盛。
每天清晨与黄昏,住在附近的居民们,都会到这里跳广场舞、打太极,也不失为盛世风光了。
芥末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