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是嗜神经和胎盘毒物,同时又会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伤的重金属物质,是日常生活中威胁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常见危险因素,其损害是终身、不可逆的。
一、铅中毒原因
1、铅暴露
(1)大气中的铅:火山爆发、森林山火;工业和交通方面含铅汽油燃烧后排入大气中。
(2)环境媒介中的铅:土壤、尘埃、水。
(3)食物中的铅:
A、爆米花机的壁膛和炉盖是由含铅的生铁铸成,密闭加热时极易挥发并掺入爆米花;
B、传统方法制作的皮蛋(加入氧化铅,协助氢氧化钠渗入蛋中,加快成熟);
C、含铅的釉彩器皿;
D、水果(水果园的杀虫剂,砷酸铅)。
(4)含铅油漆粉刷的儿童房、课桌椅
(5)学习用品和玩具中的铅:教科书彩色封面、彩色蜡笔。
(6)使用含铅的药物(部分中药、偏方)
2、铅的吸收
(1)肠道是非职业性铅暴露时铅吸收的主要途径,占85%。空腹吸收率高,脂肪促进铅吸收,钙铁锌抑制铅吸收。
(2)呼吸道吸收,占15%。
(3)皮肤吸收,较少。
3、铅的排泄
2/3通过肾脏以小便形式排出;1/3通过胆汁分泌排泄入肠道,随大便排出;8%左右的铅通过头发以及指甲脱落排出体外。
4、儿童铅代谢特点
(1)吸收多:
消化道为主要途径,儿童手口动作多,铅接触机会多;儿童单位体量摄入的食物明显较成人多,通过食物摄入的铅也相对多;儿童胃排空快,吸收率大幅度增加。
呼吸道吸入铅也较成人多:铅多聚集在离地面1米左右大气中;儿童对氧气需求量大,单位体量的通气量远远大于成人;铅在儿童呼吸道吸收率是成人的1.6-2.7倍。
(2)排泄少:66%排泄,约1/3滞留在体内。
二、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铅中毒,会引起多系统损害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
临床表现各异,多呈非特异性表现:头痛、腹痛、情绪暴躁、攻击行为、板状腹、黄疸、震颤、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持续哭闹、缺钙铁锌、贫血、体重不增、偏食、异食癖、免疫功能低下、耐力素质差、腹泻与便秘交替。
三、血铅水平分级
1、<ug/L,相对安全的血铅水平;
2、-ug/L,高铅血症;
3、≥ug/L,铅中毒。
轻度-ug/L
中度-ug/L
重度≥ug/L
四、铅中毒的防治
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处理原则:
高铅血症、轻度铅中毒:脱离污染源,行为指导、营养干预;
中、重度铅中毒:脱离污染源,行为指导、营养干预、驱铅。
行为指导:
1、常洗手,可消除90-95%铅附着,避免消化道摄入,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2、清洁用品,减少物品表面铅的附着。
3、家庭扫除,去除铅尘。
4、个人卫生,长期在街边工作的家长下班前洗手、洗澡、进屋前更衣。小孩少去街边、铅作业工厂玩耍,避免吸入汽车尾气、铅尘;勤剪指甲(指甲容易藏匿铅尘)。
5、选购质量合格的餐具。
营养干预:
1、少吃含铅的食物(传统手法制作的松花蛋、爆米花),多吃含钙的食物(牛乳、乳制品、豆制品)、含铁食物(蛋、肉、血、肝)、含锌食品(肉、海产品)
2、定时进餐,避免食用过分油腻的食品;因空腹、脂肪可增加肠道铅的肠道吸收。
驱铅治疗
依地酸二钠钙,及时就医遵医嘱。
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
儿科疾病诊疗规范—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编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