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系统的量子疗法
老年期痴呆症、尿毒症和心血管病是典型的经络系统疾病,它们共同之处是先天之本出了差错,定位在肾。老年期痴呆症病位在脑,但从脏腑辩证来说,定位在肾,肾虚髓海不足为本虚,而瘀血痰浊犯脑为标象;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
心血管病包括广泛的病症,用药上离不开利尿剂与应用肾上腺素以维持大脑的血流灌注,所以同样是肾出故障。肾出故障,先天出故障,即是宇宙背景无序态的运动,就累及导引宇宙信息的经络系统的病态,最后导致心脑器官的全面破坏。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因脑萎缩而出现的痴呆症是一种自然衰老而无法治疗的难症。其实不然,CT或核磁共振表现为脑室扩大,脑裂,池扩大,脑沟增宽,脑回变平,额、珠网膜下腔增宽或出现软化性。根据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脑为元神之府,脑髓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视。
临床表现为肾精之损,瘀阻脑络或二症兼见。可见是经络之症。因此,在治疗上,施以养精填髓、补气活血,祛痰醒脑的常规治疗手段。也有人将此症称之为老年性精神病,即“精”(肾)与“神”(意识体)出了问题,所以它是“亦实亦虚之症”。
老年期痴呆症的病因是,因痰瘀阻于脑,脑气不能与脏气相接,人体经络系统无法完成“周天循环”,无法实现“百会穴”、“涌泉穴”与天、地信息上下交换与对接,以致失养患病。量子疗法强调“疏通脉络,推陈致新”,故以祛痰活血、以通为补,将量子化的“通天草”注人病体,使之轻清上逸,引药人脑而发挥药效。
老年期痴呆症根据病兆及发病进程分为四期,有四种不同的量子化药物治疗方案,不能一概而论:早期,进行性智能减退、记忆力减退、计算判断力减退,唾液多而便秘,皮脂溢出而情绪波动;因此要镇心、安神、明目之药解之。
中期,恼怒多言、妄思离奇、脑胁胀闷、情绪躁扰;因此要活血化瘀、理气解郁之药使之。中晚期,哭笑无常、气短乏力、神色无华、不言不语;因此要益气升阳、活血开窍之药解之。晚期,头痛失眠、独暴盲测、言辞杂乱、忿不欲生;因此要活血化瘀、祛痰开窍。
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虚实对垒,正气虚则脏气衰败,气血两亏,邪气实则秽浊泛滥,全身受害。治则需抓住利水、泄浊两个重点,顾及宣肺、养心、和胃、益脾、生血、护肝等6个方面组方,达到复肾的目的。
尿毒症分急性、慢性和本症(不急不慢)三种类型,其治法也各有不一:关于急性,多由邪气壅塞三焦,湿毒内蓄,气滞血瘀所致,宜用活血化瘀,通腑泄浊、益气利尿之药解之。
关于慢性,惡心呕吐、皮肤瘙痒、口中尿臭、倦怠无力、大便秘结,宜用温阳化湿,和胃泄浊之药解之。关于本症,肌酐长期不降,血钾升高;宜用降低血中肌酐及血钾作用之药解之。
心血管病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肺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周围血管炎、心肺复苏等10种,心居五脏之前,属火,手少阴是其经。
中医学把心血管病分为“心恐”、“心伤”、“心虚”、“心热”、“心急”、“心狂”“心冷”、“心沉”、“心疟”、“心气”等10种:治必各含其宜,不可一揆,在求其本。以吐(吐其涎)、泻(通其塞)、补(益其不足)、发(发其汗)、温(驱其湿)、按(散其气)、熨(助其阳)七字为要。
对于老年期痴呆症、尿毒症、心血管病的药物繁多,立意均在于镇痛、利尿、扩张血管、祛毒方面,因此成效甚微。菌草酸柏子灵、降脂胶囊、瘫复康、灵芝多糖以小分子蛋白和多肽物质穿透血脑屏障活血化瘀为要旨。
以清理动脉血管粘糊污物“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为手段,以打通经络为目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量子生物学原理,还需将药物进一步进行基因重组和量子化。而工程核心在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传感器,计算机和执行器三部分。传感器主要研究动向是过程成分测量,除了快速、精确的多气体成分测量技术外,药物成分检测技术是重要内容。
采用的技术,除了色谱法、光纤传感技术外,生物传感技术是主要的热点。如酶电极、微生物电极、免疫敏感电极以及电化学电极、热敏、离子敏场效应管、光学生物传感器和直接电子转移等。这些技术都是使药物达到量子化的必备过程。
色谱和电泳是目前已知的两种最好的达到量子化的分离方法。其塔板数达百万数量级。色谱分离纯化工艺有多种方法,例体积排阻色谱(SEC),离子交换色谱(IEC),反相色谱(RPC),疏水作用色谱(HIC),亲和色谱(AC)等。电泳分离纯化工艺达到药物量子化的水平更高。
乙酰胆碱(ACH)是治疗经络系统疾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药物。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生理作用。神经性毒性与ACH有密切关系,针刺效果、农药中毒,老年期痴呆及神经系统疾病机理,也与ACH有关。
除此之外,还有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N),统称“儿茶酚胺(CA)”,它们在体内分布很广,三者在体内各部位的分布比例也不一样,生物功能各有异同,它们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神经,多巴胺是贮存或释放的神经递质。在外周神经系统是交感神经或交感肾上腺系统贮存或释放的神经递质。交感肾上腺系统是机体主要的神经体液调节部分,对外界刺激反应十分敏捷。
在体内与全身各器官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以及器官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枢神经递质(NE、E、DA)分别参与睡眠与觉醒,情绪活动、致痛、镇痛、体温调节、心血管和消化功能以及内分泌活动等功能的调节。
它和外周的“儿茶酚胺(CA)”一样,随着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它本身也经历着合成、分解、贮存、释放地代谢过程。当受到外界刺激或疾病的干扰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它在体内的含量变化可以说明一定的生理、病理、药理意义以及对疾病的诊断的意义及治疗的意义。
因此,这些神经递质与“能”就构成了一种“分分合合”的关系,可以各行其是,也可以合二而一,如肾上腺素能神经可以释放“能”而仅存“肾上腺素神经”而“能”的释放是为“气化”运动提供燃料的,因此,神经-一经络-一血管一细胞组织,成为一个复杂的组装体。
还有一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研究最透彻的神经肽(P物质,也称SP),它是在马肠中提取乙酰胆碱时偶尔发现的。SP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仅为;它是速激肽族中的一员。
速激肽是一类单链多肽。哺乳动物的速激肽除SP外,还有神经肽A(又称K物质),神经肽K(又称NPK)及神经肽r(NPY)。SP在哺乳动物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在生理活动中起神经递质或调质的作用。
SP在垂体能调节、疼痛、炎症、血压、高血压症、哮喘、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SP受体属于NK,受体还有NK2,NK亚型,根据组织对速激肽的敏感性划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机体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调节系统。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旁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一种+肽一一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在经过肺循环时,又受转换酶的作用,脱去二个氨基酸,转变为一种八肽一一血管紧张素II(ANGI)。
血管紧张素还可以进一步被氨基肽酶水解为一种七肽一一血管紧张素。ANGI、ANG皿均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尤其是ANGII,它除了可以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以外,还可以直接兴奋交感神经中枢,使心率增快,外周阻力增高,血压上升。
此外它还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脏促进钾的排泄并使钠与水潴留,增加血容量,提高血压,其结果又可以反馈性地控制肾素的分泌和影响钠的吸收。除了醛固酮,其它血压调节机制如缓激肽系统、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也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素,对于如何通过量子手段直接刺激生命体而不需要用药就能“手到病除”,乃是“经络系统量子疗法”的最主要目标。如“灸刺”穴位手段等。
编辑:清宁阳诚
审核:清宁心诚
录音:清宁心诚
未完待续转载《初探量子生物世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