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辩证论治之我见
白癜风中医辩证论治
病因篇
白癜风,中医学称之为“白癜”、“白驳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色素脱失症,诊断比较简单,但治疗颇为棘手。在古代医者的医药理论中就已经对白癜风展开了认识和研究,随着多年的医学发展和进步,我国中医学者和专家在临床上对白癜风皮肤病展开了临床上的各种实践,并且对白癜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前人的中医理论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研究思索,利用辨证论治和整体治疗的观念治疗该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药口服结合外治治疗白癜风具有效果快、患者花费低、治愈后不易复发的优势。目前我们治愈的白癜风患者几无复发情况,其原因在于中医治疗是从疾病的根本着手,抓住病因病机,辩证施治,彻底将疾病的根本原因祛除,使患者体质恢复到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状态,所以停药后也不易复发。
在临床辩证中我们应从多维度出发探究白癜风的病因病机,因为只有对病因病机分析清楚,才能正确的辩证,也才能正确的遣方用药,从而达到最好的疗效。
1.风邪相搏,气血失和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白癜候》云:“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痛痒,谓之白癜,此亦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驳风》“此证白面及颈项,肉色忽然变白,状类斑点,并不痛痒,由风邪相搏于皮肤,致令气血失和”。
2.求病位,肺肾首当其冲皮肤的病变和肺有密切联系,《素问·经脉别论篇》所说的“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以及《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等论述,也说明了这一点。皮肤的生理功能,外观形态及色泽与肺脏的宣发卫气、开合腠理,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元气作为人体最基本最重要之气,是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原动力,根藏于肾,以肾中精气为主,依赖肾中精气所化生。故而,白癜风的病位重在肺肾。
3.肝肾不足众所周知,肝脏以及肾脏都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能够藏血,肾是先天之本,能够藏精。肝肾本同源。若肝脏虚弱,则患者血气不足,血不化精;若肾脏虚弱,则患者精气虚弱,精不化血。两者都会引发患者的皮肤脉络发生紊乱,因此导致白斑的出现。
4.脾胃不足脾胃与机体的消化紧密相连,脾胃居于中州,并且是气血生化之源泉,为后天之根本。若患者的脾胃虚弱,可能会使得皮肤的脉络不通畅,并且营养不良,气血不通,因此皮肤上常见白斑。
5.辨寒热,需从寒论治“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灵枢·五色篇》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素问·皮部论篇》曰:“多白则寒”,也从侧面支持白癜风应“从寒辨证”。《千金翼方》中记载的治疗白癜风的三首方剂中均含有硫磺、附子。《太平圣惠方》中用于治疗白癜风的乌蛇散中使用了桂枝心、独活、川乌头、细辛、防风、白附子、天南星等温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白癜风的何首乌散,所用药物中威灵仙、何首乌、防风、荆芥穗、炙甘草均为温性药物。
6.肝郁气滞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忧思忿怒,郁结伤肝,肝失疏泄,引起全身气机失畅,以致全身气血津液的转化失常。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则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肝火太旺,则木旺乘土,损伤脾胃之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而致皮肤失去濡养,变生白班。又者白癜风,其病名曰风,是故以病发之如风无定处,肝生内风,故亦为白癜风的病因之一。
7.气滞血瘀,乃本病之共识一些古代医家认为白癜风病机是气血瘀滞,病位在皮肤和肌肉。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紫白癜风乃是一体而分二种也。紫因血滞、白因气滞,总因热体风湿所受,凝滞毛孔,气血不行所致”,认为其发病与气血有关,认为白斑可因气滞血瘀而产生。王清任《医林改错》明确提出“白癜风,血瘀于皮里”,主张用活血祛瘀治疗本病。白癜风普遍病程较长,久病多瘀,病久入络,不论病因其于何邪,后期大多可有血瘀阻络表现,肌肤失于荣养,故生白斑。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