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半患儿反复发热,皮疹,你的诊断是

患儿,男,5岁半,主因「发热1d」入院。

病例分享

患儿入院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8.8℃,偶咳,无明显喘息,无恶心及呕吐,无腹痛及腹泻,在家未做特殊处理,为进一步诊治,遂入院。

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可,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未触及明显包块,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5.3x10^9/L,PLTx10^9/L,CRP:16mg/L,余生化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未见异常,A群链球菌实验阳性。

入院后给予抗炎支持对症治疗。

入院第二天(-12-02),患儿躯干出现皮疹(皮疹特点为呈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斑,压之褪色),伴有瘙痒,且痒感明显,皮疹间皮肤一片潮红,用手指按压后呈白色,数秒后恢复原状(指压痕阳性)。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色深,形成线条(帕氏线)。

入院第三天(-12-03),热退,患儿嘴角出现溃烂,眼周及眼睛发红,大拇指大面积褪皮,躯干的皮疹开始消退。嘴角溃烂和眼周红一直持续5d(-12-18)。

-12-18因再次扁桃体炎,手指一直在脱皮,无发热,偶尔咳嗽有痰,予以对症治疗。

-12-21,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12-25,嘴角溃烂愈合,眼周无红肿。

-01-04,复又发热,最高体温达38.5℃,偶咳有痰响,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手掌开始脱皮。

初步诊断:不典型川崎病?链球菌感染,猩红热?

最终诊断为猩红热,依据有哪些?

1.患儿主因发热1d,使用抗生素3d后热退,查体:舌部可见杨梅舌,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2.患儿发病第二天可见猩红热样皮疹(患儿躯干出现皮疹(皮疹特点为呈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斑,压之褪色),伴有瘙痒,且痒感明显,皮疹间皮肤一片潮红,用手指按压后呈白色,数秒后恢复原状(指压痕阳性)。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色深,形成线条(帕氏线));

3.辅助检查:WBC中性粒细胞增高,CRP均高于正常,心脏彩超未见异常。A群链球菌实验阳性,可明确诊断。

临床需要鉴别的疾病有哪些?

表格总结

感染性皮疹及血管炎导致皮疹的发病机制

1.感染性皮疹的发病机制:

(1)病原体对皮肤细胞或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

(2)细菌毒素所致,如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猩红热;

(3)抗原抗体反应,多为药物诱发,常为迟发型变态反应;

(4)自身免疫反应。

2.血管炎导致皮疹的发病机制:

川崎病是一种病原微生物毒素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超抗原免疫反应性疾病,造成全身血管炎综合症,这可能是川崎病发生皮疹的病理生理原因。

临床中常被误诊为川崎病原因有哪些?

1.对川崎病及猩红热认识不足,发热、皮疹、咽部充血及血象升高等情况,两者均可以表现一致;

2.对小儿出疹性疾病的皮疹鉴别不足,因川崎病皮疹为多形性红斑样皮疹,皮疹形态较多,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荨麻疹样皮疹,其次为深红麻疹样斑丘疹,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相对不多见。

3.对病史了解不够细致,尤其是发病早期,因猩红热为传染性细菌类疾病,发热期与出疹期多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且出疹部位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川崎病则不明显,且川崎病的皮疹分布多呈向心性分布。

4.查体不细,如川崎病,虽有咽部弥漫性充血,但多无扁桃体肿大,无明显的化脓性改变,而猩红热化脓性改变明显,另外猩红热虽有咽部充血改变,但较少有双眼球结膜充血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果观察不细可造成误诊。

5.对猩红热样皮疹的病人要详细询问病史,细致查体,注意皮疹的鉴别,以及是否伴有其他伴随的症状及体征,尤其3岁以内疑似猩红热的患儿,应注意川崎病的可能。

编辑:兔子妍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投稿及合作:tuziwangyan

.







































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bx/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