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培儿屋的一篇科普文章,扫了几眼.觉得这么少概率的事情我们普通人怎么会摊上.事实证明概率这个东西,不到发生的那一天,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分子还是分母.7月11日
晚上带孩子们在小区散步,姐姐刷着滑板车,弟弟躺在推车里.我还发了条朋友圈,大家纷纷表示我应该练练轮滑以后好追孩子.凌晨弟弟有些低烧,不到38度,早上给医生打了电话让我物理降温再观察.
7月12日
弟弟发烧在38度5上下,哭闹不安.把姐姐放医院.验了指血,白细胞有些高,嗓子红红的开了些药,暂无大事回家观察.
7月13日
时好时坏,一直要抱着睡,放在床里就哼哼奶量也减少了.给他吃了退烧药和头孢都吐了.晚上弟弟出现尿少,不爱吃奶体温最高38.6.医院.急诊大夫看了孩子,轻度脱水要求补液,静脉注射头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皮试做完没事刚把针打上几分钟的时间,孩子脸上身上开始出现蚊子包似的疙瘩,眼睛鼻子也红红的.慢性过敏!赶紧停了打了一针肌肉注射脱敏的.头孢过敏只好吃红霉素消炎.折腾了一大圈凌晨三点到家.
7月14日
中午幼儿园打来电话,姐姐有点低烧,园医看了嗓子有小红点,怀疑是疱疹咽峡炎.医院,确诊.心里的大石头落地.姐弟俩都是咽峡炎,多喝水慢慢就好了,幼儿园要隔离两周再去。
晚上弟弟身上开始出现红疹子,但是烧没有完全退.38-38.5之间徘徊.决医院确定是不是幼儿急疹。
(这是刚开始的时候,后来红的连成片).7月15日
医院,医生听我讲完病史,认为疹子和眼睛红和药物过敏有关.弟弟开始偶尔咳嗽,诊断为肺炎收住院.
忙前忙后的办好了住院手续,病房医生看了弟弟说,这孩子头孢和红霉素过敏的话,我们这里没有药你们转院吧.
又是一轮签字手续,又转回半夜看急诊的医大.又是那天晚上的男医生,他不确定孩子的疹子是什么让我有挂皮肤科看看.皮肤科说是荨麻疹,不是药疹!当天被呼吸科收住院.
住院的第一晚,医生开了静脉注射的红霉素,弟弟身上的红疹开始加重.红霉素过敏,注射地塞米松一只,几小时后疹子,红眼睛全退!谢天谢地,弟弟这几天来第一次睡了四个小时,在自己的小车里.
7月16日
早上38.5,护士给了两毫升美林.上午退烧了,精神也变好了.在医院孩子睡着了翻出之前川崎病的文章看看,失眠了红眼睛,皮疹,发烧,白细胞高.决定查房的时候跟大夫沟通一下.
7月17日
早上查房跟大夫沟通,刚入院时症状意思川崎病.医生说摸了颈部淋巴不大,说没有高烧超过39,淋巴也不大,没事别总瞎猜.
7月18日
晚上弟弟手指尖有些脱皮血常规白细胞2万,再次去找医生,主管医生下班了值班医生来看,量了体温孩子一切正常,又否定了我的怀疑.
7月19日
主管医生来了,非常耐心的跟我讲了川崎病,还说在小儿心内科待过半年多川崎病见过多个,你家孩子没用丙球就退烧了,红疹也自己退了.我问他那怎么解释手脱皮,他说像是链球菌感染.他被我磨的也不耐烦了,你要是不放心可以约一下心脏彩超.
7月22日
心脏彩超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转小儿心内科!
我是水瓶座,平时比较懒散没长性,盖楼弃楼反反复复的,希望这次大家能够看到。川崎病很多孩子的症状是不典型的!有一些医生的判断也很主观,如果这次不是我一再坚持做彩超,7月19日就会安排我们出院结果我不敢想,一定会遗憾一辈子,这次住院有个孩子只是发烧没有其他症状也是川崎病,每年7-9月是川崎病高发期。
这里,我先给大家普及下,什么是川崎病?(以下摘自爱败论坛
哭泣的叶子的文章,附原文链接: 川崎病有办法医治,也可以完全治愈,只不过要早做诊断及时治疗,这样既能减轻症状,又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一旦确诊为川崎病,在大剂量应用免疫球蛋白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用阿司匹林。它既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还可以起到消炎作用。疗程要长,至少要用2~3个月,后期可改用小剂量。如果已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脉瘤形成,则一直要用到病变消失为止。---------------------------------------
川崎病本身并不可怕属于自限性疾病,但是有20%-25%的孩子会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损伤心脏功能。官方数据3%的孩子会复发,什么情况下会复发现在没有医生可以解释。
百度搜了一下以上的症状复合五条可以确诊,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不典型病例的出现,让大家防不胜防。比如我家:
五天退热,最高38.7并非其他孩子39-40°皮疹,红眼睛症状几天之内消失,手脚没有肿.唇红干燥,一过性症状很快就没有了.淋巴结医生摸不大,颈部彩超显示增大但是也没有官方数据大于1.5cm.
孩子生病医生如果怀疑某种疾病,还是尽量配合检查.好的医生还是大多数,他们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医治好,医院不会存在坑患者检查费的事.
确诊以后我们转到了儿心内科病房,这里的孩子们和呼吸科不大一样,不用多说你们懂得.气氛很压抑再加上每天都是焦虑和自责,一个人跑到停车场坐在车里大哭.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同病房50天的小宝宝,她的妈妈每天都抱着她唱歌,给他讲故事,他是先心宝宝需要动大手术他的妈妈还是那么乐观.我就想明白了,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勇敢,我要我的孩子活的快乐!
发病第十一天才最后确诊,错过了丙球最佳治疗期(十天之内)好在出院后复查现在已经在好转了.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警惕,孩子发烧,白细胞高,C反应蛋白高,提示医生川崎病的可能.
以下为多方收集的信息,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1)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几个数字需要了解:
川崎病是全球性的、好发于儿童的疾病,80%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南方天气较热,发病的孩子较多(我们的经验)
25%的患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
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中的儿童,有50%可恢复正常。20%最终发生血管狭窄。10%可能因冠状动脉狭窄重而死亡。医院心血管内科孟祥春
冠状动脉扩张5mm者,有20%出现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狭窄出现后,其血管近端一般扩张。而扩张的冠状动脉因血流缓慢,又容易出现血栓、栓塞,病人可能出现急性心绞痛症状。
所以,对出现冠状动脉扩张者的患者,应高度重视。长期吃药。门诊定期随诊。
2)参考消息网5月20日报道日媒称,美国及西班牙的研究机构、日本栃木县的自治医科大学等国际研究小组在19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电子版公布研究报告称,日本的“川崎病”可能是由中国东北地区随气流吹来的菌类引起。“川崎病”是一种导致婴幼儿血管炎症的疾病。
据共同社5月20日报道,儿科医生川崎富作年首次报告了“川崎病”,日本国内每年约有1万人患病,但病源尚未确定。
该科研小组分析了日本“川崎病”大爆发的年、年、年发病人数较多的日期的气流,推测是从中国东北部产粮地区附近吹来的。对—年的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科研人员在该病多发的3月采集了日本上空—米大气中的灰尘,分析了其中的微生物,发现一种叫做“念珠菌”的菌类占54%。念珠菌与霉菌类似,存在于人体内和空气中。
此前的研究发现,让老鼠摄入念珠菌提取物后,老鼠出现了与川崎病相似的症状。念珠菌被认为可能是引发“川崎病”的原因。
据悉,中国东北地区的产粮地带主要种植玉米、大米和小麦,尚不清楚其与念珠菌的关系。
向研究小组提供发病数据的自治医科大学教授中村好一表示:“需要进一步验证气流与川崎病的关系。”
3)日前,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的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的临床预后。
研究指出轻、中度冠状动脉扩张预后较好,冠状动脉瘤的恢复相对冠状动脉扩张时间长;巨大动脉瘤特别伴有心肌病变,以及多脏器损害预后较差。该文章发表在年01期的《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上。
回顾分析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例患儿的临床诊治与随访资料。
本组冠状动脉损害占KD患者总数的28%,其中冠状动脉扩张(CAD)例,占KD的28.16%,冠状动脉瘤(CAA)38例,占4.2%。随访结果:随访冠状动脉扩张例,其中有单侧(左或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扩张99例(47.14%)随访3个月内恢复正常;21例(17.5%)6~12个月内恢复正常。双侧(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扩张26例(11.26%)随访12~18个月恢复正常,59例(25.54%)随访18~36个月恢复正常,5例(近期)仍在随访中。随访冠状动脉瘤35例,冠状动脉瘤内径6mm28例12~36个月恢复正常,冠状动脉内径8mm的巨大动脉瘤7例,2例随访12~24个月尚未恢复,3例随访24~36个月双侧均有回缩或单侧恢复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2例分别随访6年、8年仍存单侧冠状动脉瘤,另侧冠状动脉扩张。
4)据报道,美国及西班牙的研究机构、日本栃木县的自治医科大学等国际研究小组5月19日公开发表研究报告称,日本的“川崎病”可能是由中国东北地区随气流吹来的菌类引起。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张霆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表示,在各类学术会议和医学杂志上都没有明确该病由真菌引起,因此所谓“随气流吹来的菌类引起”的说法,只可以被当做医学“八卦”来看待。
日本每年1万人患病
据这家日媒5月20日报道称,“川崎病”是一种导致婴幼儿血管炎症的疾病,年,由儿科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告,日本国内每年约有1万人患病,但病源尚未确定。
据报道,这一国际科研小组对日本“川崎病”大爆发的年、年、年,发病人数较多的日期的气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病多发的3月份日本上空-米大气中的灰尘进行采集,分析其中的微生物,发现了一种叫做“念珠菌”的菌类占54%,念珠菌与霉菌类似,存在于人体内和空气中。
报告称与气流有关系
而根据此前的研究发现,让老鼠摄入念珠菌提取物后,老鼠出现了与川崎病相似的症状。因此念珠菌被认为可能是引发“川崎病”的原因。同时,科研小组分析推测,发现念珠菌的这一气流是从中国东北部产粮地区附近吹来的。这一科研小组在对-年的分析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报道称,中国东北地区的产粮地带主要种植玉米、大米和小麦,尚不清楚其与念珠菌的关系。而向研究小组提供发病数据的自治医科大学教授中村好一则表示,需要进一步验证气流与川崎病的关系。
多发于2到4岁幼儿
记者了解到,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在年由日本医生首先报道后,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多发于2~4岁幼儿。
由于该病可对心脏、血管造成永久性的严重损害,发病时可导致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可引发猝死,不仅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但据了解,该病迄今为止尚未明确病因。
病因至今不明
而对于日媒报道的“日本川崎病可能是由中国东北地区随气流吹来的菌类引起”的说法,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张霆昨天对记者表示,尽管引发这一病情的病因一直没有明确,也有一些研究怀疑和微生物感染有关系,但在各类学术会议和医学杂志上都没有明确由真菌引起。同时,张霆进一步表示,目前在临床上,尚无使用抗真菌感染药物可治好这一疾病的先例。因此所谓“随气流吹来的菌类引起”的说法,只可以被当做医学“八卦”来看待。
欢迎添加爱败小编个人_白癜风的饮食请问盖百霖的副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