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栏:病理诊断常常被称为疾病的“最后诊断”,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很多临床医生都希望患者通过皮肤活检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结果。但为什么我们的病理报告有时会给出具体诊断,有时只有描述性语句呢?如何很好地去解读一份病理报告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般来说,我们给临床医生皮肤病理报告中会有3种不同的诊断结果:1)肯定的诊断:对于临床和病理都非常典型的病例,一般不会再进行过多的描述,会给出直接的诊断结果。比如:银屑病、脂溢性角化等。
2)不能完全肯定的诊断:由于临床或病理不够典型、或不能完全匹配,或临床资料不完全,病理不能直接给出诊断结果。根据具体情况,会在拟诊前冠以考虑、倾向、不除外等词语。
具体语境下:—结合临床可符合/考虑:切片内基本满足某种疾病病理的主要特征,且临床症状相对比较典型。—结合临床可配合:切片内满足某种疾病病理的部分主要特征,仅靠病理无法下结论,但临床症状相对比较典型。—结合临床除外:切片内基本满足某种疾病病理的主要特征,临床有一定特征和线索,但临床医生未考虑到该疾病。—切片内提示/考虑/倾向:病理具有一定特点,但具体从属于何种临床疾病需要结合患者皮损分布情况、临床症状(痛、痒)和病史(有无服药史或肿瘤病史)、病程长短,有无系统累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部分病例也可能需要进一步免疫组化等检查。如:切片内提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需要结合临床去判断具体属于过敏性紫癜还是变应性血管炎;考虑感染性肉芽肿,需要结合特殊染色(PAS染色/抗酸染色)和病原学培养鉴定;倾向中性粒细胞反应,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是Sweet综合征等。3)病变依据不足的诊断:切片显示的病理形态不足以作出上述1)或2)类诊断,只能对镜下形态要点进行描述,即描述性报告,诊断需结合临床。描述性报告可能是因为某些疾病本身没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也可能是由于活检时取材位置不典型、深度不够,时期不对,比如考虑结节性红斑或脂膜炎的患者未切到皮下脂肪组织。对于描述性报告,诊断同样不仅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还需要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或全面系统检查,才能做出最终的诊断,如有特殊需要,我们会给予一定提示;某些患者还需要长期或密切随访,必要时重新活检,做出最终的诊断。
后续我们也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