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要知识点
第九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第十章药效学
第十一章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监控
第九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考点1脂水分配系数
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是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用P表示。P值越大,则药物的脂溶性越高。一般情况下,当药物的脂溶性较低时,随着脂溶性增大,药物的吸收性提高,当达到最大脂溶性后,再增大脂溶性,则药物的吸收性降低。
考点2生物药剂学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
Ⅰ类: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体内吸收取决于胃排空速率,如普萘洛尔、依那普利、地尔硫等。
Ⅱ类:低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体内吸收取决于溶解速率,如双氯芬酸、卡马西平、匹罗昔康。
Ⅲ类: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体内吸收取决于渗透效率,如雷尼替丁、纳多洛尔、阿替洛尔。
Ⅳ类:低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疏水性分子药物。体内吸收困难,如特非那定、酮洛芬、呋塞米。
考点3药物酸碱性对药效的影响
通常酸性药物在pH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高的小肠中的非解离型药物量增加,吸收也增加,反之都减少。
考点4药物的典型官能团对生物活性影响
(1)烃基:引入烃基,可改变溶解度、解离度、分配系数,还可增加位阻,从而增加稳定性。
(2)卤素:卤素是很强的吸电子基,可影响药物分子间的电荷分布和脂溶性及药物作用时间。
(3)羟基和巯基:引入羟基可增强与受体的结合力,增加水溶性,改变生物活性。羟基取代在脂肪链上,常使活性和毒性下降;羟基取代在芳环上时,使活性或毒性增强;当羟基酰化成酯或烃化成醚,其活性多降低。引入巯基时,脂溶性比相应的醇高,更易于吸收。巯基还可与重金属作用生成不溶性的硫醇盐,故可作为解毒药,巯基还可与一些酶的吡啶环生成复合物,可显著影响代谢。
(4)醚和硫醚:醚类化合物由于醚中的氧原子有孤对电子,能吸引质子,具有亲水性。醚类化合物易于通过生物膜。
(5)磺酸、羧酸和酯:磺酸基的引入使化合物的水溶性和解离度增加,不易通过生物膜,导致生物活性减弱,毒性降低。羧酸成盐可增加其水溶性。羧酸成酯可增大脂溶性,易被吸收。将羧酸制成酯的前药,既增加药物吸收,又降低药物的酸性,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6)酰胺:酰胺类药物易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与受体的结合能力。
(7)胺类:一方面显示碱性,另一方面能与多种受体结合,表现出多样的生物活性。一般伯胺的活性较高,仲胺次之,叔胺最低。季铵易电离成稳定的铵离子,作用较强,但水溶性大,不易通过生物膜和血脑屏障,以致口服吸收不好,也无中枢作用。
考点5药物与作用靶标结合的化学本质
药物在和生物大分子作用时,一般是通过键合的形式进行结合,这种键合形式有共价键和非共价键两大类。
(1)共价键键合类型:多发生在化学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上。
(2)非共价键的键合类型:其键合的形式有范德华力、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电荷转移复合物、偶极相互作用力等。
考点6药物的手性特征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晌
(1)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如普罗帕酮、氟卡尼。
(2)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同的药理活性,但强弱不同:如氯苯那敏、萘普生。
(3)对映异构体中一个有活性,一个没有活性:如L-甲基多巴、氨己烯酸。
(4)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反的活性:如(+)-哌西那朵、扎考必利、依托唑啉、异丙肾上腺素。
(5)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不同类型的药理活性:右丙氧酚是镇痛药,而左丙氧酚则为镇咳药,对映异构体奎宁为抗疟药,奎尼丁则为抗心律失常药。
(6)一种对映体具有药理活性,另一对映体具有毒性作用:如氯胺酮、乙胺丁醇、丙胺卡因。
考点7药物的生物转化
(1)第Ⅰ相生物转化,也称为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是体内的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
(2)第Ⅱ相生物结合,是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
考点8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①含芳环的药物;②烯烃和炔烃的药物;③含饱和碳原子的药物;④含卤素的药物;⑤胺类药物;⑥含氧的药物(醚类、醇类、羧酸、酮类药物);⑦含硫的药物:硫醚的S-脱烷基;硫醚的S-氧化反应;含硫羰基化合物的氧化脱硫代谢;亚砜类药物的代谢;⑧含硝基的药物;⑨酯和酰胺类药物。
考点9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②与硫酸的结合反应;③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④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⑤乙酰化结合反应;⑥甲基化结合反应。
第十章药效学
考点1药物的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消除原发病因子,治愈疾病的药物治疗称对因治疗。如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补充体内代谢物质不足或营养等。
(2)对症治疗:改善患者疾病的症状称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药、硝酸甘油、抗高血压药等。注意二者关系,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有时需要“标本兼治”。
考点2药理效应的分类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
(1)量反应,例如血压、心率、尿量、血糖浓度等,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个体。
(2)质反应,一般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示,如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惊厥、睡眠与否等,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考点3治疗指数及安全范围
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TI),此数值越大越安全。但有时仅用治疗指数表示药物的安全性则欠合理,较好的药物安全指标是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越安全。
考点4药物的作用机制
(1)作用受体。
(2)影响酶的活性。
(3)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
(4)干扰核酸代谢。
(5)补充体内物质。
(6)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7)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体。
(8)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9)非特异性作用。
考点5受体的性质
①饱和性;②特异性;③可逆性;④灵敏性;⑤多样性。受体是被动的结合,不具有选择性。
考点6受体的类型
(1)细胞核激素受体:位于细胞核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在细胞核上有相应的受体。
(2)酶活性受体: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如酪氨酸激酶受体(胰岛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非酪氨酸激酶受体(生长激素受体和干扰素受体)。
(3)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受体:分为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由离子通道和受体构成。如N胆碱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等。
(4)G蛋白偶联受体:与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相偶联的受体。如激素受体、M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5-HT受体、前列腺素受体、一些多肽类受体等。
考点7受体作用的信号传导
(1)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及药物等属于第一信使。不能进入细胞内。
(2)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细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属于第二信使。如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二酰基甘油(DG)、三磷酸肌醇(IP3)、钙离子、碳烯酸、一氧化氮(NO)等。注意:一氧化氮既有第一信使特征,也有第二信使特征。
(3)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如生长因子、转化因子等属于第三信使。
考点8药物分类
(1)激动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2)拮抗药:拮抗药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①竞争性拮抗:增大激动药物的量,拮抗药脱离受体,直至激动药物完全占领受体,所以,竞争性拮抗的特点是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效应不变;②非竞争性拮抗:增大激动药物的量,拮抗剂不脱离受体或脱离缓慢改变受体结构,所以,非竞争性拮抗的特点是激动药的最大效应下降。
考点9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药物方面的因素:①药物的理化性质;②药物的剂量;③给药时间及方法;④疗程;⑤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⑥药物相互作用。
(2)机体方面的因素:①生理因素:(年龄、体重与体型、性别);②精神因素;③疾病因素:(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胃肠疾病、营养不良、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发热);④遗传因素:(种族差异、特异质反应、个体差异、种属差异);⑤时辰因素;⑥生活习惯与环境。
考点10给药时间与方法
(1)刺激性药物——饭后。
(2)滋补药、胃壁保护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饭前。
(3)驱虫药——空腹。
(4)消化药——饭时。
(5)胰岛素——饭前注射。
(6)催眠药——睡前。
(7)肠溶、缓释和控释制剂——整片吞服,不能嚼碎。
考点11联合用药的意义
(1)提高药物的疗效。
(2)减少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3)延缓机体耐受性或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缩短疗程,从而提高药物治疗作用。
考点12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1)影响药物的吸收:①pH的影响;②离子的作用;③胃肠运动的影响;④肠吸收功能的影响;⑤间接作用。
(2)影响药物的分布: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②改变组织分布量。
(3)影响药物的代谢:①酶的诱导;②酶的抑制。
(4)影响药物的排泄:①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分泌;③肾小管重吸收。
考点13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
(1)体外筛查。
(2)根据体外代谢数据预测。
(3)根据患者个体的药物相互作用预测:①根据药物的特性预测;②根据患者个体间差异预测。
第十一章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监控
考点1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1)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品不良反应(ADR)。
(2)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可称为药物不良事件(亦称不良药物事件,ADE)。
考点2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
(1)A型不良反应:指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程度轻重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和停药综合征等。
(2)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B类反应又分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前者又称特异质反应,后者即过敏反应。
(3)C型不良反应:指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其潜伏期较长,其特点是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其发生机制不清。
考点3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
(1)副作用:指在药物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2)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
(3)后遗效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4)首剂效应。
(5)继发性反应:是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6)变态反应。
(7)特异质反应也称特异性反应。
(8)依赖性。
(9)停药反应。
(10)特殊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属于药物的特殊毒性,三者合称“三致”反应。
考点4药品不良反应新的分类
(1)A类反应(扩大反应)。
(2)B类反应(过度反应或微生物反应)。
(3)C类反应(化学反应)。
(4)D类反应(给药反应)。
(5)E类反应(撤药反应)。
(6)F类反应(家族性反应)。
(7)G类反应(基因毒性反应)。
(8)H类反应(过敏反应)。
(9)U类反应(未分类反应)。
考点5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药物方面的因素:①药物作用的选择性;②药物作用延伸;③药物的附加剂;④药物的剂量与剂型;⑤药物的质量;⑥用药时间。
(2)机体方面的因素:①种族差别;②性别;③年龄;④个体差异;⑤用药者的病理状况;⑥其他。
(3)其他因素:包括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药时间间隔和医师药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等。
考点6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1.不合理用药:不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联合用药、不注意患者原有的疾病基础、无明确目的用药、患者擅自用药、用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对老年人、幼儿、体弱者未做剂量调整、用药方法剂量不当(如青霉素外用、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滴注)、经济利益驱使。
2.机体易感因素
(1)乙酰化代谢异常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
(3)红细胞生化异常
(4)性别
(5)年龄
考点7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1)药源性肾病:急性肾衰竭、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梗阻、肾病综合征。
(2)药源性肝病。
(3)药源性皮肤病:S-J综合征、血管炎、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
(4)药源性心血管系统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5)药源性耳聋与听力障碍。
考点8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
(1)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的设计和上市后药品有效性再评价。
(2)上市后药品的不良反应或非预期作用的监测。
(3)国家药物的遴选。
(4)药物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5)药物经济学研究。
考点9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1)麻醉药品:①阿片类;②可卡因类;③大麻类。
(2)精神药品:①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②中枢兴奋药;③致幻药。
(3)其他:包括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有机溶剂等精神活性物质。
考点10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治疗
(1)美沙酮替代治疗。
(2)可乐定治疗。
(3)东莨菪碱综合戒毒法。
(4)预防复吸。
(5)心理干预和其他疗法。
下期精彩预告: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十二章常用药物的结构特征与作用(1)。小杰君与您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