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湿天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于阻滞气机,人们在这个季节容易出现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的情况,俗语谓“春困秋乏夏打盹”。由于天气原因而导致人体出现这种变化尚属正常现象。但若是反复出现四肢肌肉疼痛、无力,甚至不能抬举肢体的现象,这些就可能是肌炎的临床表现!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ies,IIM)是一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突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可分为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包涵体肌炎(inclusionbodymyositis,IBM)和儿童皮肌炎(juvenileDM,JDM)等。特发性炎性肌病可累及诸多脏器如肺、消化系统、骨骼肌、肾脏,乃至心血管系统。临床以PM和DM最为常见。
小编将带您一起认识PM和DM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横纹肌为主要病变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的四肢近端肌群出现肌痛、肌无力,继之产生肌肉萎缩。若病变同时累及皮肤出现特异性皮疹的称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PM多起病于成年人,平均起病年龄50-60岁,DM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是5~15岁和45~65岁。
01
临床表现
1、肌肉症状,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上肢肌群受累,表现为抬臂困难,不能梳头和穿衣;下肢肌群受累,表现为上楼梯、台阶困难,蹲下或从座椅站起时困难。常伴有发热、厌食、体重减轻等。PM患者远端肌群受累不常见,约50%患者伴有肌肉酸痛或肌肉压痛;部分患者出现肌肉萎缩。
2、皮肤症状。皮肌炎患者伴有典型皮疹,皮肤病变可在肌肉受累之前出现,往往比肌肉受累早几个月或者几年,也可与肌炎同时或在肌炎之后出现。
①.双侧眼眶周围的皮疹(向阳性皮疹)。
②.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肘和膝关节伸侧的皮疹(Gottron征)。
③.肩背部,颈部、前胸领口“V”字区弥漫性红斑,分别称为“披肩”征和“V”型疹。
④.指腹皮肤的过度角化、脱屑、裂纹,特别是双手桡侧出现的皮肤病变,称为“技工手”。
⑤.其他皮肤病变:雷诺现象、手指溃疡,部分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红斑。肌肉硬结、皮下小结、钙化等。
3、其他脏器损害
①.肺部: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胸膜炎为最常见的肺部受累改变,可以出现在疾病的任何时候。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等。其中抗MAD5阳性的DM患者更易出现间质性肺炎,预后较差。
②.消化道:常累及咽部、食管上端横纹肌。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累及食管下段可出现反酸、食管炎、咽下困难、上腹胀痛等。
③.心脏:心律不齐和房室传导阻滞多见,较少见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包积液。
④.肾脏:较少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罕见因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⑤.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更易患恶性肿瘤,且DM发生的概率要大于PM。
02
常规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中可见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丙种球蛋白增高等。血清肌酶谱中肌酸激酶(CK)、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均可升高,其中以CK最敏感。自身抗体的检测以MSAs为主,主要包括抗Jo-1、抗MDA5、抗NXP2、抗SAE、抗Mi-2、抗ARS、抗TIF1-γ等。
影像学检查
肌电图可早期发现肌源性病变,约90%的IIM患者可出现肌电图异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无创性检查,在评估肌肉组织水肿、炎症、脂肪浸润、萎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肌肉组织活检是诊断炎性肌病的金标准。
03诊断依据
(1)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呼吸肌无力;
(2)血清肌酶升高,特别是肌酸激酶(CK)升高;
(3)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
(4)肌活检异常:肌纤维变性、坏死,细胞吞噬、再生、嗜碱变性,核膜变大,核仁明显,筋膜周围结构萎缩,纤维大小不一,伴炎性渗出;
(5)特征性的皮肤损害。
符合上述1-4条中任何3条或以上可确诊为多发性肌炎,同时有第5条者可诊断为皮肌炎。
04
临床治疗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治疗上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予以对症支持治疗。
西医方面,目前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药物,其他药物还有免疫抑制剂MTX、AZA、MMF、CTX;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近年来生物制剂的应用如利妥昔单抗,其对采取传统方案疗效不佳的患者多可生效;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如托法替布,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肢体肌肉,多因风寒湿之邪侵于肌肤,困阻卫阳,致卫阳不能温煦;或因七情内伤,郁久化热生毒,致使阴阳气血失衡,气机不畅,瘀阻经络,正不胜邪,毒邪犯脏所致。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载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现临床多将其分为热毒入络、湿热阻络、寒湿痹阻、肺脾气虚、肾气不足等证候类型。临证时应辨证施治,分清主次。配合祖国医学的针灸,推拿,中药熏洗,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获良效。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医院风湿病科介绍
医院风湿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风湿病研究所所在地。科室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采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风湿病。科室设有风湿病门诊和痛风门诊,治疗设备先进,拥有磁疗仪、电子脉冲治疗仪、中频、低频脉冲治疗仪、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全自动蜡疗机、骨伤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臭氧治疗仪等20余台治疗设备,治疗手段丰富,疗效突出。
诊治范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高尿酸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白塞氏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纤维肌痛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各类血管炎、不明原因的发热、颈肩腰腿疼痛疾病等余种风湿疾病。
治疗特色:辨证运用中药为主,结合针灸、推拿、牵引、膏药、热敷、督灸、艾灸、熏蒸(全身熏、四肢熏)、中药足浴、穴位贴敷、中药塌渍包、中药硬膏热贴敷、耳穴压豆、拔罐治疗、刮痧疗法、刺络放血、电子脉冲治疗、中频、低频脉冲治疗、超短波、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干扰波、偏振光、蜡疗、骨伤治疗(磁疗、电疗)、红外线治疗、穴位注射、小针刀、骶管注射、臭氧治疗、埋针疗法、神经阻滞治疗、药物滑膜切除术等特色治疗。
慢病管理:成立慢病管理小组,派专人负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及合理、规范的随访制度,定期专人随访,定期组织病友会讲座,普及科普知识,现已初具规模,有相当多的慢病患者逐渐增强了复诊意识,定期复查,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优势病种:
1.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类风湿基于“虚、邪、瘀”理论指导,以“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为原则,着眼于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标本兼顾。另总结出科室特色疗法—类风湿的三联序贯疗法。即以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为基础,通过电致孔透皮给药、局部肌肉注射、口服三种给药途径。科室引进电子脉冲治疗仪,将药物透皮吸收,引起经络效应而产生的治疗效果。同时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腧穴理论与药物治疗原理发展为局部注射疗法,从而达到系统、全面、有效治疗类风湿的目的。
2.强直性脊柱炎:秉承“强筋健骨、益肾壮督”的原则,传承国医大师朱良春、王为兰的宝贵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形成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强脊炎采用分期辩证治疗,抓住早期治疗,控制中期发展,改善晚期症状。立法用药方面,早期以清热解毒除湿方为原则,中期应用养阴清热汤,后期应用温阳解毒、佐以蠲痹之温阳解毒汤,晚期采用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强筋健骨之益肾通督汤,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痛风:专门成立痛风门诊,采取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特色的方法治疗痛风,形成一套完整的痛风患者健康康复管理方案。科室制定了详细的痛风饮食指导宣传手册和科学的健康锻炼方法,研制了降尿酸茶。我科秉承“泄浊化瘀之法”,同时注重调益脾肾治其本,且以“治未病”原则进行干预性治疗。急性期,内服清热祛湿化浊通络痛风1号方,外敷院内制剂栀黄止痛散,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症状。慢性期以健脾疏肝活血通络之痛风2号方加减治疗,间歇期以补益脾肾为主的痛风3号方加减治疗。通过综合治疗,对于痛风各个时期均能有效控制。
4.膝关节骨关节炎:在常规保护关节软骨、消炎止痛的基础上,开创科室特色疗法—药物滑膜切除术。即通过关节腔穿刺,将药物注射到关节腔内,配合臭氧消炎、玻璃酸钠润滑关节,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此疗法简便安全,在临床应用中深受患者认可与好评。
作为一支优质、奉献、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我们不断努力,一直在推出新技术、新项目,完善服务理念,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面向社会、面向患者,辛勤奉献,全心全意为患者的康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科训:传承融汇治风湿厚德博学疗痹病
科室目标:钻岐黄之术,解众生之苦
行医之道:厚德载物施仁术,大医精诚济苍生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