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马牙”
五,口腔特殊表现1.“马牙”: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由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浅黄白色的小颗粒,大小如芝麻。民间俗称“马牙”或称“板牙”,“马牙”不影响吃奶,不需要治疗,数周后可自然消退。有些家长认为这是新生儿不爱吃奶的原因而错误地去用针挑,一旦牙龈黏膜破损,细菌侵人可引起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2.“螳螂嘴”:新生儿口腔两侧颊黏膜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该脂肪垫可以促使口腔负压增加,有利于吸吮乳汁,这是正常现象,不可擦拭及挑破,以免发生感染。图片来源于网络3.额外齿:正常新生儿可出现额外齿,常在乳牙的下门牙位置上萌出1个或多个易位切牙,该牙松动易落,无轴质。自行不能脱落者,如喂养困难可以拔出。4.舌系带:舌系带在正常新生儿有个体差异,可薄可厚,可紧或松。有时舌系带虽然过短过厚,但一般并不影响吸乳动作,部分新生儿日后可逐渐延长。不能延长者在婴儿开始说话时,采用手术方式延长舌系带。六、心脏杂音据统计,约有60%正常新生儿于生后1-2天内在心前区可听到Ⅱ级以下柔和收缩性杂音。是由于生后胎儿循环过渡阶段,卵圆孔生理性关闭而造成。有时此区还可闻及持续性或逐渐加强的杂音,系动脉导管未完全关闭所致。杂音一般在2~4周内消失。七、形态变异新生儿出生后有时表现为特殊的形态,主要因胎位不正,或在产前一段时期内经受母亲骨盆及子宫的强力压迫,或羊水过少、羊水渗漏等因素所致。新生儿形态变异有如下特点:①正常足月新生儿或过期产儿多见;②先天性(胎生)为主:③单侧居多:④常单纯性发生,无合并其他先天畸形;⑤常数天或2-3周后自然消退,也可稍晚些,遗留有终生痕迹者少见;⑥早产儿罕见发生:存在形态变异新生儿,因习惯于胎内的某种姿势,出生后一旦给予变换姿势,则呈不舒服感或哭闹,直至恢复胎内姿态,即能安然入睡。较常见的新生儿形态变异有以下几种类型:1.足上翻:足背贴于腹部,偏向腓侧,因宫内位置压迫所致,发生率约1%.,多见于第一胎,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4倍。可能女性关节的结缔组织较男性更疏松之故。2.足底内翻:足底偏向内侧,但踝关节和足跟位置可正常。严重者可形成马蹄足样,发生率1.2%,其中80%为男性。后者可以在新生儿晚期进行矫形。3.足趾弯曲重叠:当双下肢在胎内呈盘膝交叉时,常可引起第3、4、5足趾的弯曲重叠。4.外耳异常:常见有上耳轮或耳廓折叠,外展紧贴于头部等。常在生后数周内恢复正常,但宫内受压时间过长者可致双耳生长不对称。5.头颅骨缝闭锁:少数胎儿经产道分娩时,因受骨盆压迫,可造成头颅变形,骨缝闭锁轻者随生长发育头颅可变圆整,重者可致头颅异常。6.颅骨局部凹陷:分娩时胎儿头部紧卡在骨盘某些骨突处,久之则使胎头局部凹陷。7.乒乓头:即颅骨软化,多见于初孕胎儿。当胎儿较早入盆时,因头大,骨盆小,头部受压,因而抑制了颅骨的钙化,生后在顶、枕骨可出现范围不一的颅骨软化区,与佝偻病无关,颅骨的钙化时间早晚不一。8.膝部伸直:臀位产的胎儿生后常表现为髋部屈曲,膝部伸直,此为宫内的舒适位。当将其髋部伸直时常出现哭闹。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乳腺肿大和泌乳新生儿出生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生后4~7天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无红、痛、热,大小不一,有的可以大似胡桃,男女新生儿都可出现,单侧或双侧,有的甚至还会有少许乳汁分泌。这主要是受母体内分泌的影响所致,生后大约1~2周,新生儿体内激素水平逐渐降低,最后全部分泌并排出体外,乳房肿大现象会自然消退。无需治疗,切忌挤压,以免损伤局部软组织,细菌进入引起感染,可能引起乳腺组织发炎。新生儿泌乳(neonatallactation)是由于在出生前胎儿通过胎盘得到母体给予的相应激素所造成的生理现象。从母体中得到黄体酮,能刺激新生儿乳房增大充盈,泌乳素可促进新生儿乳房泌乳。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因为母体激素还会在新生儿体内存留一段时间,所以新生儿的乳房肿大,甚还可以分泌乳汁。九、假月经新生儿假月经(pseudomenstruation)是指新生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这是新生儿的一种生理现象,称为“假月经”。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在妊娠末期将雌激素传给胎儿,雌激素刺激女婴生殖道黏膜增殖、充血。出生后,由于从母体获得雌激素的来源中断,女婴体内雌激素浓度也随之急剧下降,3-5天后已降至很低的程度,雌激素对生殖黏膜增殖、充血的支持作用也随之中断,于是,原来增殖充血的子宫内膜就随之脱落,致使女婴从阴道里排出少量血液和一些血性分泌物,出现了类似“月经”的表现。由于出血量很少,一般经过2~4天后即可自行消失。对于阴道流出的少量血液和分泌物,可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轻轻拭去。而不需要局部贴敷料或敷药,这样反而会引起刺激和感染。如果阴道出血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应考虑是否为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十、肠绞痛肠绞痛(colic)是指营养状况良好的健康婴儿,每天哭闹至少3小时,每周哭闹至少3天,发作超过3周的情况定义为婴儿肠绞痛,也称为“婴儿哭吵”。肠绞痛一般发生在生后2~3周,主要表现为高声哭闹且难以安抚,并伴有握拳踢腿和夜啼等。新生儿由于消化道尚未完全发育,肠蠕动的快慢不规则,当肠蠕动过快,肠管壁肌肉发生痉挛,发生哭吵。因此,新生儿出现肠绞痛不是疾病,不影响生长发育。据统计,大约20%~40%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绞痛,随着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逐步完善,通常在出生3~4个月后逐渐缓解,所以父母不必过于紧张。十一、新生儿大小便1.新生儿小便:新生儿出生时肾脏已具有与成人数量相同的肾单位,但功能上发育还不成熟,肾功能较差,易发生新生儿水肿、低血钙症等。生后数小时开始排尿,每天尿10-20次,尿中可有微量蛋白,尿酸较多时尿液可呈粉红色。出生第一天尿量较少,约10ml,生后36小时内都很正常。随着哺乳摄入量增加,新生儿尿量会逐渐增多,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ml,满月前后可达~ml。红色尿:生后2~5天新生儿可于排尿时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这与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以及小便较少有关。持续数天后消失。2.胎便:胎儿在母体羊膜囊中有吞咽羊水动作,新生儿出生时就有胎便。胎便是胎儿消化道内的羊水内容物包括角化上皮细胞、胎毛、胎脂等,和羊腺分泌物、胆汁等混合成墨绿色的胎粪,此粪便质黏稠、无臭味,随着吃奶逐渐增加和胎粪的排空,大便的颜色即由墨绿色转为棕色,然后再逐步转为黄色。一般在出生后1~3天排空,持续排胎便长达1周以上者要排除消化道畸形。3.新生儿正常大便: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多金黄色的糊状便,有的有少量白色的奶瓣。每天排便次数多少不一,有时一天1~4次,有时一天5~6次,甚至更多些。有的新生儿与之相反,经常2~3天或4~5天才排便1次,但粪便并不干结,仍为软便或呈糊状,排便时用力屏气,脸会涨得红红的,好似排便困难,这是母乳喂养常有的现象,俗称“攒肚"。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黄色或淡黄色,且多为成型便,每天1~2次,或1~3天排1次。每个新生儿的大便规律都是不一样的,要食欲好,精神状态好,体重在恢复生理性体重下降后逐渐增加,就不用太担心大便次数多或性状。一次或少一次,也不用过多地担心大便是糊状的还是条状。(陈超)参考文献1.CrossJH.Differentialdiagnosisofepilepticseizuresininfancyincludingtheneonatalperiod.SeminarsinFetalNeonatalMedicine,,18:-.2.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专家建议,中华新生儿科杂志,,32(2):1-5.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