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酸换肤本质上是一种化学剥脱,而剥脱的深度及效果取决于剥脱剂的种类(α-羟基酸、β-羟基酸及αβ-羟基酸)、PH值、游离酸的浓度、使用剂量及接触时间等。低浓度时可以降低角质层与颗粒层交界处胶质形成细胞的粘附作用;较高浓度则可引起表皮松解。长期使用可增加皮肤厚度及酸性粘多糖含量,提高胶原密度,改善弹力纤维质地。
其皮肤作用包括表皮效应、色素效应与真皮效应三个方面。表皮效应与色素效应,可避免异常角质堆积,促进表皮细胞的代谢、更新,减少黑色素生成,并具有良好保湿能力;真皮效应,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有助于弹性纤维的更新与基底物质的形成。
适应症:
(1)痤疮及痤疮后表浅疤痕;
(2)黄褐斑、炎症后色沉及其他色素性皮肤病;
(3)眼角、口角、手臂及颈胸部细微皱纹或皮肤老化;
副作用:
疤痕、感染、红斑及炎症后色沉等。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多趋向于将果酸换肤与其他多种治疗药物或技术相结合而提高疗效、拓宽适应症。如:
痤疮:
果酸联合光动力、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导入、联合丹参酮胶囊、联合克林霉素凝胶、联合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强脉冲光、联合光子嫩肤。
黄褐斑:
Q开关nm激光联合果酸换肤术治疗黄褐斑;
果酸换肤与中药面膜联合应用对黄褐斑;
另有果酸联合阿达帕林治疗毛周角化症报道。
科室简介
皮肤科是我院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重点学科。现有医生6人,护士13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硕士学历5人。病房设床位11张,骨干医师业务精湛,临床诊疗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及科研水平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影响。科室累计发表中华系列、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主持及参编多部著作。
诊疗范围
毛囊炎、脓疱疮、丹毒、SSSS等细菌性皮肤病;
体癣、手足癣、汗斑、甲真菌病等真菌性皮肤病;
皮炎、湿疹、荨麻疹、瘙痒症等过敏性皮肤病;
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等血管性皮肤病;
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病毒疹等病毒性皮肤病;
痤疮(青春痘)、脱发等皮肤附属器病;
白癜风、黑痣、雀斑、老年斑等色素性皮肤病;
汗管瘤、皮肤血管瘤、皮角、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癌等皮肤良恶性肿瘤;
红斑狼疮、天疱疮、银屑病、扁平苔癣、硬皮病、皮肌炎等免疫相关的皮肤病等。
淋病、尖锐湿疣、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等性病,对其开展常规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对尖锐湿疣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地理位置
皮肤科门诊:门诊楼3层
-
皮肤科病房:住院部5号楼4层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