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时代之于时代力寻当代西北建筑语境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学生社团组织成立于年

前言

“我们见多了建筑界的‘流星’,跟风随雨,昙花一现;巨匠式建筑师则多是‘行星’,他们也围绕某个星球旋转;

张院士正似一颗‘行星’,但其运行是有自己的方向和规则的。这需要自我有强大的动能。”

——赵元超《长安寻梦》

张锦秋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年10月生于成都,

-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

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至今担任院总建筑师;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年,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年5月8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

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中国工程院网

*文章涉及人物

张锦秋先生创办的华夏所成立于年。在张先生的带领下,华夏所的建筑师们以中国西北为据点,积极探索、继承、发展在地建筑,对于推动西北地域建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年岁末,我们以“我们”的视角对华夏所进行了一次采访,试图以“当代”和“历史”两个关键词作为线索,力寻当代西北建筑创作语境,寻找照亮一代又一代建筑师的“张锦秋星”。

以下为对本次采访的文字整理。

?年(上)年(下)华夏所合照

参访人

受访者

吕成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年7月毕业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华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文化委员会委员、西安设计师协会建筑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

采访者

王怡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建苑》杂志社

社长(左)及两位社员

访谈内容

▕Q:杂志社王怡琼A:吕成▕

“时代”有其自身的任务

Q:如何看待张锦秋先生的时代集体认知?如何理解张锦秋先生之于时代的意义?

A:中国建筑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受西方建筑思想及体系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代,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封闭之后突然打开国门,发现人家什么都好,当时大量的建筑思潮涌入国内,人们崇拜的大都是西方建筑大师,很少有人去挖掘我们自己传统的内容。当大家在努力的构想现代化的中国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大都认为我们要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城市,这影响了我们现在大多数城市的形象。

在清华求学时期,张先生师从梁思成先生和莫宗江先生研究中国园林,中国园林是最富有中国传统空间意识的空间形式。我觉得她可能从那个时候就确定了自己要坚持的方向,之后就没有受过外界思潮变化的影响。她认为自己坚持的是对的,那她就会一直坚持下去。通过持续的坚守和努力,她给西安树立了独树一帜的新时代的城市形象。而我们要传承或者学习的是她的思想、她的坚守,而不仅仅是她创造的一种风格。风格只是工具。

Q:西方建筑语汇和中国古代建筑语汇之间的关系?

A:我们很少用西方流行的建筑语言去描绘我们设计的建筑,所以很难去列一个等式,或者画一条线去解释。由于建筑学的教育大都以西方建筑理论为基础,所以习惯运用西方的语言范式或建筑理论去解释或者研究。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系统是有独特性的,中国古人做建筑并不只是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希望通过建筑来产生一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对宇宙观的认识。而现在有个有趣的现象,是否接受建筑学教育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对建筑的观感完全不同。我有时候觉得建筑学的教育可能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我们在这套体系里面受的教育在某些时候偏离了民众的心理习惯。

Q:刚刚有说到中国古建有它的语境,中国古建筑的语境与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所站立的语境是否产生了一些的矛盾?

A:我认为做设计不要预设语境,建筑设计是基于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没有必要说符合某种理论或者某种语境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了。如果我们看张先生自己写的文章,她很少用某种建筑理论去解释自己的建筑设计,更多的是着眼于跟环境、跟历史、跟人之间的关系,从一些很朴实的角度去介入设计。

“环境”作为最重要的要素

Q:如何看待文化在建筑这个层面传承的过程中被理解成符号这件事,传承古建的建筑本体中空间、建构的意义是?是否有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建筑和历史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A:做方案同样也不应该去预设一个前提,要把主观的“我”放在次要的地位。建筑师是服务者而不是艺术家,建筑师需要替业主(投资商)、城市、历史、老百姓(使用者)做设计,一定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创造者的立场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符号、空间或者建构都是工具,应当服务于自己的工作。

张先生说过一句话,就是做建筑要尊重环境、理解环境、创造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文化背景,甚至包括人的心理惯性。

张先生做的丹凤门遗址博物馆通过创新的手法重现了宏大壮丽的丹凤门,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联想,通过丹凤门管窥唐代大明宫的宏伟尺度,由此对大明宫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在长安塔项目设计中,张先生以砖石结构的方形唐塔为原型,追求钢结构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带来的透明性。而透明性就具有了时代性。长安塔尊重唐塔的原始形式,简化了细节,坚持采用当代的新技术,产生一种“陌生感”,在实际上也回应了历史。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

?长安塔项目全景

Q:比如西安博物院,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场地周围没有现在的建筑物,所以可以一眼看到,所以当时的小雁塔和博物馆会有一个这个尺度上的关系。那么现在关系还存在吗?

A:这个关系还是有的,并不是“看到了”才“有关系”。历史建筑有它们自己的“场”,这个场影响着周围地区,并不是只影响建筑,或只影响你看到这个范围。

Q:大雁塔这种历史建筑,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功能转译;许多当代文化建筑在考虑文化因素、文化形式的同时仍装载着当代的功能,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差异?

A:我觉得肯定是有根本性差异的,张先生认为建筑创作按性质可以分三类,古迹的重建和历史文化名胜的重建,特定历史环境保护要求和特殊文化要求的建筑,以及在城市规划上对建筑没有特定要求的地区。对第三种类型,张先生认为应突出现代技术,反映地域特色,比如张先生作为评审组长时力推的著名的广州“小蛮腰”,很好地代表广州的城市性格。

一切的选择都在于地域环境。大雁塔丰富了当代城市的文化语境,从一个唐代的佛塔变成了现代城市的地标,它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城市历史。而陕历博里对传统空间和传统符号的创新设计,给予对整个大雁塔周边环境的尊重,因为它处在大雁塔的历史文化影响范围内。

地域性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的用符号去概括。可能我们现在习惯于用符号和材料来判断地域性,但是我觉得地域性产自人的内心,有时候也会表现在某种“认同感”上。比如陕历博在建成之前,很少有人对西安本土唐风建筑有概念,在它建成后,大家在心里迅速接受了这件事,认为它就是代表西安的建筑。

?大雁塔及其周围建筑

Q: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看,时代的变化或许会影响到刚刚说到的“场”。新一代建筑师要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A:举欧洲城市的例子,在欧洲城市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很新的建筑,因为在欧洲,城市的“场”已经形成了,那么你在里面去做一些符合城市尺度的现代的东西,其实它不但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成为一个时代新的映射。

中国建筑师其实肩负着一个重塑历史、重新建立理性化体系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城市被破坏的太严重了,在新的城市里面去重塑历史,特别难,因为历史可能已经没有了它原始的环境。张先生通过她的工作重建了西安这些重要建筑周围的“场”,也初步形成了西安城市风貌的底色,然后我们再去做一些创新的时候,城市的底色也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Q:一个不在建筑里考虑历史环境因素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呢?

A:也许香港是一个例子,它是在现代工业影响下产生的城市,但香港也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气质。如何解决新建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是建筑师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zz/10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