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科发生的连续剧------第十季
1例发热、皮疹的诊断“疑云”
(该病例曾在第三届西部长安感染肝病高峰论坛暨陕西省医学会第十六届传染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年由杨晓玲主治医师口头报告,本文题目有改动)
一、急诊入院
一天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感染科医护人员正准备开始夜查房工作,突然景富春主任打来电话,“县上有一位发热病人急诊转院,请做好接诊准备”,听到这话,值班大夫立即联系护士准备好了过渡病房。(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发热患者需通过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进行严格筛查、并持有本院新冠病*核酸阴性检测结果方可入住病区,但急危重症患者可先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入住过渡病房隔离、边救治边完成上述程序)。
晚上11点多,患者由当地急救车送到。经过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的急诊流程迅速筛查后,顺利入住我们感染性疾病(肝病)科过渡病房。值班医生杨大夫立即查看了病人,掌握了 手资料。
患者为女性,49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37.6℃,伴有咽痛、咳嗽、咳痰、全身酸痛,自以为“感冒”,习惯性地吃了“感冒药”,但没见好转。随着时间延长,病情越来越重,体温越来越高, 达39度多,虽然她一直在当地一家羊肉泡馍馆打工,也没接触过外地来人,但基于新冠疫情以来的科普宣传,医院住院治疗。经常规检查,医生考虑“支气管炎、心肌损害”,给予了抗感染、营养心肌等治疗。3天后,其病情未见好转反有加重,持续高热、出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愈发明显,伴频繁咳嗽。由于患者所处地域为布鲁菌病高发地区,同时也常接触生羊肉,所以布鲁菌病不能完全排除。然而经验性地抗布鲁菌病治疗依然未能奏效,却出现了新的情况:患者双侧眼睑发生紫红色斑、颈胸部皮肤同步出现V字形充血性皮疹,同时咳嗽加重、活动后胸闷气短、全身酸困无力,监测血清肌酶持续升高。面对越来越重的病情,家属如坐针毡,多方打听后要求转我科治疗。
了解上述病史后,主管医生杨大夫进行了仔细查体,发现患者除了上述皮疹外,双侧颈部可触及*豆大小肿大淋巴结、无触痛,双肺呼吸音略粗,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医院检查结果,除了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肌酶异常、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胸部CT示双下肺少许炎症外,并无太多阳性发现。这是什么病、该从何查起?
二、迷雾重重
近年来,景主任顺应感染病学科转型发展要求,着力引导大家加强对发热性疾病诊治知识的学习培训,先后成功诊断治疗数十例疑难危重发热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科室青年医生快速成长,对此类疾病检查要点驾轻就熟。因此,面对这个病人,杨大夫很快给予了相关实验室检查,根据结果给出了“发热待查1.肺炎(病*?)(细菌?)2.布鲁菌病?心肌损害、肝损害”等初步诊断,同时不除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可能。然而患者已用了近一周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且疗效不佳,表明其病情并不简单。
第二天一大早,景主任查房,对患者眼睑和颈胸部皮肤的特征性皮疹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