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中医辩证治疗之我见异位

皮肤病的中医辩证治疗之我见

异位性皮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篇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儿童中常见的慢性、反复性、瘙痒性的过敏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并常有“异位性”家族史。属于中医的“奶癣”、“顽湿”、“四弯风”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四弯风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于风邪侵入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

异位性皮炎的辨证论治

1 湿热内蕴型

此型多见于发育良好的肥胖儿童。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症见面颊部及全身发生潮红,表面起红色粟米样丘疹,破溃后糜烂、渗出,结黄色痂皮。发病迅速,皮损红,瘙痒无度。局部搔抓后滋水浸淫或起水疱,多见于患者身体伸侧部位。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急性发作时,治宜清热利湿,疏风止痒。方药:消风导赤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黄芩、地肤子、生地黄、白花蛇舌草、苦参、苍术、甘草。临证加减:湿盛者,可加六一散、薏苡仁;热盛者,可加连翘、大青叶、生石膏。

2 脾虚湿盛型

儿童多发,常为儿童异位性皮炎。皮损以丘疹及斑丘疹、水疱疹为多见,色泽暗淡。皮损部分结痂呈淡黄色或以结痂浸润的斑片为主。兼有肠胃不适,脘腹胀满,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或滑缓。自拟健脾利湿汤:金银花、牛蒡子、茯苓、苍术、白术、蛇床子、薏苡仁、山楂、黄柏、甘草。

3 心火亢盛与脾胃虚弱型

此型主要是急性期与缓解期交替多见。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脏与心脏经脉相通。脾胃虚弱,湿热内生,上扰心神;反之心火亢盛,母病及子,加重脾胃蕴热。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心脾两脏在异位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异位性皮炎的发作和缓解于心火亢盛和脾虚有密切联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小儿心常有余,由于情致或外界环境等因素导致心火偏亢,母病及子,故常常心脾同病,导致本病的反复发作。“热甚则痛,热微则痒。疮则热灼之所致也,故火燔肌肉,近则痛远则痒,灼于火则烂而生疮,心为火,故属焉。”心火亢盛,燔灼于外,导致肌肤瘙痒难忍。异位性皮炎的长期发作和缓解的过程,正是心火亢盛与脾虚互相交替起主导作用的结果。正是在此基础上,禤国维教授和陈达灿教授集多年的临床实践,凝练出“清心培土法”的辨治方法。基本方:太子参、连翘、怀山药、薏苡仁、灯芯草、淡竹叶、钩藤、生牡蛎、生甘草。

4 血虚风燥型

本型多见于成人期,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皮损色淡、或灰白,皮肤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瘙痒,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口干欠津,舌质红或淡、苔少,脉沉细或细弱。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蜜枇杷叶、熟地黄、生地黄、麦冬、当归、赤芍、白芍、鸡血藤、防风、荆芥、蝉衣、胡麻仁、首乌藤、白蒺藜、大枣。气虚明显者酌加黄芪、党参;皮肤干燥明显者酌加玉竹、菟丝子;夜间瘙痒较甚者酌加生牡蛎、生龙骨;血虚明显者可加四物合剂。

5 胎热型

婴儿期多见于发病部位以颊部为主,有时头皮、四肢和躯干都可累及,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疱疹,时轻时重,瘙痒显著,病程数月或1-2a,少数可迁延至儿童期。治宜清热凉血、疏风止痒。内服方用三心导赤散加味:连翘心、莲子心、栀子心、玄参、生地黄、车前子(包)、蝉蜕、木通、甘草梢、山药、茯苓、黄芪、五灵脂。

平时应注意患者的饮食调养,叮嘱患者及家属要忌口,如忌辛辣、忌腥膻、忌发物、忌某些温热性质蔬菜果品类、忌食用菌类等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病等物,针对哺乳期的患儿,其母亲应根据上述要求调节饮食。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包括衣着宽松,忌热水烫洗或搔抓。室温适宜,不可过热。避免过度紧张劳累,保持精神愉快。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zl/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