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主因面部、双上肢肤色丘疹10年,于年3月7日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对称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的肤色丘疹,无自发痛及触痛,遇冷热时亦未觉疼痛。皮损逐渐增多变大,双上肢出现类似皮损。医院就诊,先后诊断为“扁平疣”、“疣状角化发育不良”,给予抗病毒及冷冻治疗,效果不佳。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情况:面颊、下颌及颈部对称分布绿豆至蚕豆大小肤色或淡红色圆形和梭形扁平丘疹、结节、斑块;双上肢伸侧散在褐色扁平丘疹、斑块,表面不光滑(图1a,1b),质地较硬。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正常;妇科B超子宫附件均正常。
下颌部、上肢皮损分别取活检,组织病理学改变基本相同: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深浅层可见界限清楚的肿瘤细胞团块,瘤细胞呈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染色,胞核两端钝圆,肿瘤细胞未见明显异形性(图2)。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染色细胞核阳性,SMA染色阳性(图3a,3b)。
诊断: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
治疗:因患者无特殊不适,未给予特殊治疗。近期电话随访,皮损无明显变化。
讨论
皮肤平滑肌瘤(cutaneousleiomyomam,CL)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平滑肌的良性肿瘤,依其组织起源不同分为血管平滑肌瘤、肉膜平滑肌瘤、毛发平滑肌瘤等3种类型。血管平滑肌瘤多单发,好发于下肢,呈肤色或紫红色结节,可有阵发性刺痛或触痛明显;肿瘤组织中可见扩张或呈裂隙状的静脉血管。肉膜平滑肌瘤见于乳头、乳晕、阴囊、外生殖器,常为单发结节,肤色,位置深在,质硬。毛发平滑肌瘤起源于立毛肌,分布于面颈部、躯干和四肢,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皮损多表浅,常高出皮面,呈现肤色、淡红色、褐色或褐红色,群集分布或融合呈斑块[1]。CL生长缓慢,多伴自发性、阵发性疼痛,压迫或寒冷刺激后常诱发。冰块试验有诊断价值[2]。CL常见于成年人,偶见青少年[3]。多发性平滑肌瘤少见,仅占CL的3%[4,5]。单发性CL或多发性无痛性CL临床诊断困难,容易误诊,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检查。若HE染色诊断困难时,可应用VanGieson或Masson染色区别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束,有助诊断。临床上须与血管球瘤、神经纤维瘤、瘢痕疙瘩、神经鞘瘤等疾病鉴别。单发的CL常采用手术治疗,多发且疼痛症状明显者,给予硝苯地平或加巴喷丁对缓解疼痛有一定效果[6]。也有学者采用激光、分次手术或植皮治疗,但复发与瘢痕问题难以解决。笔者认为对于多发CL无症状者不宜过分治疗,注意随访即可。
参考文献(略)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