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小心铅中毒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8.html

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防疫常态化下的职业卫生

案例:30多名儿童血铅升高事件

某工业园区附近的居民区儿童体检,发现有30多名儿童血铅升高,部分中毒。

经调查,这些儿童的家长,是工业园区内一家铅酸蓄电池厂员工和厂门口小卖部老板。儿童血铅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人穿着工作时的衣服回家、到小卖部购物和休闲,将身上带的铅粉污染了家庭和小卖部。

哪些材料和行业会涉及铅中毒?

铅(lead)

铅管

铅防护衣

铅门

铅玻璃

铅眼镜

碳氮化铅防锈漆

红丹又名铅丹、铅红,分子式Pb。鲜桔红色重质粉末。比重9.1,在℃分解成一氧化铅和氧,不溶于水,溶于热碱溶液。有氧化作用。溶于盐酸发生氯气。溶于硫酸发生氧气。用于制蓄电池,玻璃,陶器、搪瓷,并用作防锈颜料和铁器的保护面层,以及其他有机合成的氧化剂。由在空气流中强热一氧化铅而得。中药红丹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含铅中药主要有铅丹、铅粉、铅霜、黄丹、密陀僧等,另外还有中成药黑锡丹、二味黑锡丹等。

铅酸蓄电池

铅广泛存在于地球,是应用最多的重金属之一。发生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铅酸蓄电池制造、铅冶炼、铅丹生产、修船(除锈、油防锈漆)等行业。电焊工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在近十年没见报道,主要原因是现在使用的焊条很少含铅。

铅中毒高发工序:蓄电池极板生产过程

蓄电池极板

铅酸蓄电池生产:球磨制铅粉

蓄电池极板(处理后)

铅中毒高发工序:蓄电池极板焊接

铅酸蓄电池结构

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流程图

铅蓄电池生产工艺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计

广东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中,铅中毒人数排第三位,主要来源于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

铅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内。铅以离子状态被吸收后进入血循环,主要以铅盐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形式最初分布于全身各组织,数周后约有95%以不溶的磷酸铅沉积在骨骼系统和毛发。而血液内的铅约有95%分布在红细胞内,主要在红细胞膜,血浆只占5%。沉积在骨组织内的磷酸铅呈稳定状态,与血液和软组织中铅维持着动态平衡。

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临床上有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综合症状。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多发性神经病和脑病。

神经衰弱是铅中毒早期和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头昏,头痛,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等,其中以头昏,全身无力最为明显,但一般都较轻,属功能性症状。

多发性神经病可分为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感觉型的表现为肢端麻木和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子型感觉障碍。

脑病为最严重铅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烦躁,抽搐,嗜睡,精神障碍,昏迷等症状,类似癫痫发作,脑膜炎,脑水肿,精神病或局部脑损害等综合征。

2,消化系统:轻者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重者出现腹绞痛。

消化道症状包括口内金属味,食欲不振,上腹部胀闷,不适,腹隐痛和便秘,大便干结呈算盘珠状,铅绞痛发作前常有顽固性便秘作为先兆,腹绞痛为突然发作,多在脐周,呈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每次发作自数分钟至几个时,检查时,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减少,常伴有暂时性血压升高和眼底动脉痉挛。

3,血液系统主要是铅干扰血红蛋白合成过程而引起其代谢产物变化,最后导致贫血,多为低色素正常红细胞型贫血。

如何预防铅中毒?

1.工程控制

工程控制设施,必须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采取隔离、围闭、全面通风、局部通风等设施,将作业场所空气中铅尘(铅烟)的浓度,控制在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的水平。作业场所使用工业吸尘器吸尘,防止车间地板、设备、桌面、墙壁集尘和二次扬尘。

详细见铅蓄电池生产工艺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计

2.不可完全依赖口罩预防铅中毒

铅酸电池生产作业应该常戴口罩,但佩戴口罩预防铅中毒的可靠性低,原因是作业人群对佩戴口罩的依从性差,不可以完全依赖口罩预防铅中毒。预防铅中毒的可靠措施,是工程控制和防止作业人员的直接皮肤接触铅。

3.工作服

为了防止铅粉的污染,作业工人必须戴工作帽、戴口罩、戴手套、穿工作衣服、穿工作鞋。不在车间饮食。工作服不应污染工间休息室、饮水间、非生产区、食堂和宿舍。应洗澡换衣服后才回家,避免附着在衣服、皮肤、指甲缝、头发上的铅粉污染家庭,导致家庭成员铅中毒。工作服要在工厂专门区域洗涤,避免造成污染扩散。

4.作业场所的铅检测

除了每年一次的作业场所铅检测,如果使用的铅用量增多,必须及时检测,防止作业场所铅的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5.孕妇、哺乳期不得从事接触铅的作业。

6.职业健康检查

发现血(尿)铅升高时,立即脱离接触铅的作业,必要给予驱铅。血铅正常后,可继续从事接触铅的作业。

如果不是工艺必需或无可避免

下列危害因素应予以清除/替代

苯,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

铅(尘/烟)、锰化合物(锰尘、锰烟)、五氧化二钒烟尘、汞、氯化汞、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可溶性镍化物、镍与难溶性镍化物、(四)羰基镍、铊及其可溶化合物、锑及其化合物、铍及其化合物、三烷基锡、四烷基锡。

氰化氢、氰化物、乙腈、一氧化碳、硫化氢、氨、二氧化(一)氮、氯、四氯化碳、1,1,2,2-四氯乙烷、甲醛、二硫化碳、1,2-二氯乙烯、氯乙烯、乙烯基氯、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不含氟化氢)、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丙烯酰胺、对硝基苯胺、偏二甲基肼、二苯胺、苯胺、二甲基苯胺、甲(基)肼、肼(联氨)、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硝基(甲)苯、二硝基苯(全部异构体)、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二氯代乙炔、碳酰氯、硫酸二甲酯、氯化萘、氯甲基醚、甲醇、丙烯腈、二异氰酸甲苯酯(TDI)、正己烷、1-溴丙烷、三氯甲烷、二甲基甲酰胺、焦炉逸散物。

黄磷、磷化氢、膦、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砷化氢。

石棉总尘/纤维、矽尘(游离二氧化硅≥50%)。

检测、评价报告中,明确标注为“高度和极度危害”的化学物质。

图文素材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zd/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