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中患者以双下肢结节色红疼痛同时伴有口、眼部病变为主要症状,诊断为热毒蕴络,气血凝滞瓜藤缠,治疗先从清热凉血入手,安其沸腾之血,后以化瘀散结为主,使有形之物化为无形而痊愈。分期辨治是治疗此类炎症性病变成功的关键。
1
初诊
韩某某,女,45岁,年8月15日因双下肢结节色红疼痛5天初诊。
患者5日前原因不明双下肢出现对称性多个结节,色红,疼痛,医院诊治5日病情无改善,且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3℃,遂转诊我院。刻诊:患者双下肢散在红色结节,如栗子大小,疼痛,皮温稍高,压痛明显,口腔多处溃疡,周边有红晕,底部有黄色分泌物,疼痛不能进食,双眼结膜充血,外阴无异常。体温37.6℃。白细胞7.7×/L,中性0.76,血沉40mm/h。
望其舌质红,苔黄微腻,针刺反应(+);询其关节无疼痛,大便干,小便利,30年前患肺结核已治愈。15年前患哮喘,常服复方定喘胶囊。反复口腔溃疡已10余年;诊其脉弦数。
此乃热毒蕴结络脉,气血凝滞而成结块,所幸发病时日尚短,正气尚充。热毒尚未化脓,故还有挽救之机。诊断为瓜藤缠(白塞病血管炎)。证属热毒蕴络,气血凝滞。法当清热凉血解毒散结。主以清营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30g,水牛角30g,牡丹皮15g,赤芍药15g,忍冬藤30g,白英30g,蒲公英30g,泽兰15g,川牛膝15g。4剂,日1剂,水煎服。
另外局部金黄散、冰片香油调匀外敷,口腔溃疡处配用黄连粉、寒水石、青黛研细外撒。
嘱忌食辛辣油腻,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少活动。2
二诊
年8月19日二诊,治疗4日后体温正常,双下肢结节明显减小,颜色渐变为黯红色,疼痛减轻,口腔溃疡基本痊愈。舌仍红,黄腻苔渐化,此为血热得平,热毒已解,病情趋稳而络热瘀阻之象。故于原方加王不留行15g、桃仁12g、徐长卿15g等活血之品。外治法同前。
3
三诊
年8月24日三诊,5剂后患者双下肢结节大部消失,色素变浅,疼痛消失,复查血沉16mm/h。此为热毒之邪已去,络脉瘀血留滞,非虫类通络不能获效,更方如下:
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忍冬藤30g,川牛膝15g,王不留行15g,桃仁12g,徐长卿15g,全蝎6g,炒僵蚕12g,制土鳖虫10g。5剂,日1剂,水煎服。停用外治法。
药后,诸症悉除,复查有关指标均正常而告痊愈。嘱其忌辛辣烟酒,避风寒,畅情志。按:白塞病又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多系统性血管炎,以复发性口腔和(或)生殖器溃疡、慢性复发性眼病、皮肤脓疱性血管炎、滑膜炎及神经系统损害为特征的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属中医“狐惑”、“瓜藤缠”、“梅核火丹”等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本例患者结节色红,灼热疼痛,发热,反复口腔溃疡,双眼结膜充血,针刺反应(+),血沉40mm/h,故诊断为白塞病血管炎急性期,证属热毒蕴络。在治疗上遵循《血证论·瘀血》中提出的既已成瘀,则“初起总宜散血,血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从清热凉血入手,先安其沸腾之血,兼以化瘀散结,使有形之物化为无形,可取佳效。方中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水牛角凉血清热;忍冬藤、蒲公英、白英清络解毒;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流通气血,化瘀散结;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尤妙徐长卿辛散温通,具有活血通脉,消肿散结的作用,于大剂清凉之中而达反佐之意,防冰伏其火,结肿难散。虫类药在恢复稳定期搜剔经络痰湿死血使结节消除病情向愈起着重要作用。局部配用金黄散、冰片混匀香油调敷患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化痰之功,内外结合,可取桴鼓之效。
关于我们—医院脉管一科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创面及组织修复学组副主任委员单位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
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外科协作组组长单位
石家庄市十大名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