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阴阳,疗法大不同

炎炎夏日,中暑是常见病。随着三伏天的来临,丽水的气温节节攀升,中暑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好多人中暑的症状还都不一样。

阴暑:恶心、想吐、还不出汗

生活中,有些人中暑是全身软绵绵,头上像裹了层布一样难受,头昏、发冷、恶心、想吐、全身都不出汗,严重的人还拉肚子。这种中暑,中医管它叫“阴暑”或“中暑阴证”、“暑湿”。所谓“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

其实就是过度贪凉,感受了寒湿!这类人,往往都是些办公室的文职人员,他们大热天躲在空调房里,上班下班都吹着凉风,吃喝都是冰镇冷饮。还有类人,三天两头泡在水库、游泳池,尤其在农村,有些人晚上还睡地上。

现代医学认为阴暑的原因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比如,当从外面炙热的环境中进入有空调的室内,温度骤降10℃~20℃,人体很难适应,导致阴暑发生。阴暑实属夏日中寒证,包含了“空调病”、“冰箱病”、“雪糕病”、“冷饮综合征”等,尤以青少年及年老体弱者多见。

专家支招浙江省名中医叶一萍

“阴暑”分3种情况,类似感冒的“阴暑”患者可服香薷、厚朴及白扁豆熬的汤;若伴有嗓子疼痛,可服用香薷、厚朴、白扁豆和银花、连翘熬的汤;若是体内寒湿,藿香正气胶囊或水就可以解决问题。

另外,叶一萍提醒,夏天不可过于贪凉,在喝绿豆汤祛火的同时,每天最好喝两口姜汤护好脾胃,也可预防“阴暑”。严医院就诊。不论症状轻重,患者都需在饮食上有所注意,如多饮水;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西红柿、豆腐、菱角、莲藕、蜂蜜,其他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阳暑:高热、口渴、汗如雨下

生活中还有些人中暑的症状是高热、头晕、眼花、头痛、心烦、口渴、恶心、胸闷、出好多汗、脸和皮肤都被晒得通红,呼吸都很急促、甚至神志不清、体温高达40度等症状。这种中暑,中医管它叫“阳暑”或“中暑阳证”、“暑热”。西医则叫热射病。

中阳暑这类人,往往都是些户外工作人员,比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农民等。他们高温作业,烈日下劳动有的还不戴草帽,这样很容易被“暑热”侵袭。还有一些老人家,闷在家里,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为省电,不开空调,也容易患热射病,也就是阳暑。患有慢性疾病,身体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现象。

中暑是种突发的病,来的比较急,大多数中暑的人都会出现。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和中暑的症状,分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专家支招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徐华峰

转移到清凉处:应当迅速地把患者搬离高温场所,最好选择附近通风阴凉处,然后让患者平躺并解开衣服扣子,同时让其双脚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加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起到散热的作用。

降温:用冷毛巾捂住患者额头,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然后用扇子或者电风扇吹风,以加速散热。当要注意适度,以免造成患者感冒。

补充水分:应为其补充含盐分或小苏打的清凉饮料。注意:不宜大量补充水分,不然会引起腹痛、呕吐和恶心等不适症状。不宜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

打送医: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即出现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的患者,必须立即拨打,送院治疗。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畅通。若患者已经失去知觉可以按压其人中穴和合谷穴;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停止的情况,应及时做人工呼吸。

夏季消暑宜以热制热

夏天气温接近或超过人体的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汗蒸发为主,所以用热来制热才是好的养生法。

当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暴露面积不宜超过人体总表面积的25%,否则热辐射会侵入皮肤,反而更热。

夏天洗热水澡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要出汗,才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

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则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

科室专家介绍

中医学

中医科是一支由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团队,其技术力量和医疗水平在丽水中医界占绝对优势。年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被浙江省卫生厅确定为“浙江省示范中医科建设项目”。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省级名中医1人,市级名中医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主任中医师7人,硕士2人。在中医肝病、月经病、心脑血管病、肾病、风湿免疫病、男性病、脾胃病及妇儿杂病等疑难病症的诊疗技术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一级论文20多篇,主编参编著作4部。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主持参与省级科研课题6项,市级课题3项。项目分别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二三等奖、丽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0多篇论文获国际优秀论文一等奖及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专家介绍:

浙江省名中医、中医科主任、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30余年,精通中医四大经典,潜心研究现代生殖内分泌学、免疫学,主攻风湿免疫病、中医皮肤病及中医妇科。擅长诊治内分泌紊乱造成的月经病、免疫性不孕症、盆腔炎症、更年期综合症及免疫功能紊乱造成的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黄褐斑、痤疮、失眠、血液病、肿瘤等疑难病症的治疗。

先后荣获丽水市第二批名中医,丽水市第八批拔尖人才,丽水市特级名医,浙江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担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专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会理事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会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鉴编委(学术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专业常务委员。

主持及参与省厅级课题8项,“益气扶正法对严重脓毒症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优化方案”分别荣获丽水市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发表论著1部。发明专利一项、实用专利一项。《天癸论》等10余篇论文先后获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

专家门诊:周一、二、四、五全日

党委书记、院长、主任中医师、教授,丽水市医学会副理事长、医院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丽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丽水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医内科、中医养生保健、中西医结合肾病诊治。

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浙江省首批名中医王以文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丽水市名中医、绿谷名医。浙江省名中医、男性病常委、经典传承分会常委。肝病分会委员、脾胃病分会委员、肿瘤分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5年,娴熟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对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进行辨证施治且疗效显著。以男科、妇儿科、肝病、脾胃病、肿瘤术后以及放化疗后调理见长。

专家门诊:周一至周四全日

主任中医师、海派中医丁(甘仁)氏内科传人,国家首批名老中医上海著名肝病大师韩哲仙学术继承人、市名中医。有30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擅长疑难肝病的诊治,开设采用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相结合、在中西医双重诊断下以突出中医药疗效为特色的中医肝病专科。在肝硬化、重型肝炎、脂肪肝、酒精肝、各种黄疸、肝腹水、肝纤维化等肝病领域独树一帜。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研究分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分会理事、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会副秘书长。参与研究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8次,获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10余次。第一副主编出版《中国畲族医药学》,副主编出版《中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大全》,另编著、参编著作2部。

专家门诊:周一、二、三全日

主任中医师。擅长运用传统手法和药物,结合现代技术治疗骨折、伤筋、颈椎病、腰腿痛、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病多发病。

专家门诊:周二、三、五全日

主任中医师、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学分会委员、中国畲医药学会理事。从事临床工作37年,主攻心脑血管疾病,擅长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及后遗症、血管和神经性周围疾病等的诊治,充分结合西医诊断技术,突出中医传统特色。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30余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其中发表SCI文章1篇。

专家门诊:周一、二、三全日

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医内、儿、妇科疾病的辩证施治,对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主攻中医肾病,在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肾结石(胆囊结石)、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IgA肾病、乙肝相关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专家门诊:周二、三、四全日

主任中医师。浙江省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35年。主攻中医肿瘤内科,中医老年病专科。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副主编出版《中国畲族医药学》著作。参与省、市科研课题3项。多次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丽水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国际、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

小提醒:中医医院门诊楼四楼

科室专家介绍

急救医学

急救医学是我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科室设置最齐全的急诊医疗体系。被卫生部授予国际医院,浙江省基层适宜技术(急救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市急诊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市急诊岗位培训基地。配备多功能中央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机、除颤仪、心肺复苏机、洗胃机、高压氧仓等医疗设备。开展深静脉穿刺术、有创-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气管插管术、有创-无创呼吸机使用、体外起搏、临时心内起搏、血液净化等技术。有一支业务素质、专业水平一流的医护队伍。医护医院进修,熟练掌握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各种休克,各种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多发创伤等急危重病抢救。抢救成功率达96%,年完成人次急诊,其中人次重症急救、人次收住院、人次手术的工作量。

 副院长、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华东地区危重病急救医学协作组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省医学会急诊分会常委、省医学会急诊分会危重病学组副组长、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市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市急诊质控中心主任、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主任。积极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最先将血液净化应用到急诊抢救中,成功抢救了各种农药中毒余例次,同时开展了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紧急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颅内压监测等新技术。在组织管理、专业建设、院前急救、康复监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院学习、进修基地。经常应邀赴全市各地指挥抢救、授课、指导工作,挽救了许多急危重患者的生命。编写危重病抢救常规,脑外伤、腹外伤病人就诊须知,伤情评估表,心肺复苏、中毒病人抢救登记表等,丰富了抢救资料及临床经验的积累。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急诊医学科副主任、急诊ICU质控中心副主任、医学硕士,中国急诊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医学院进修。擅长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和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治疗,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能熟练开展呼吸支持、呼吸力学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血液净化等技能。主攻危重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厅局级课题1项,参与多项省级及市级课题项目。

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院呼吸内科、重医院重症医学科数次进修,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对急诊以及危重疾病的急救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急性中毒、急腹症、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和抢救。

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普外科、创伤外科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

专家门诊:不固定 

小提醒:医院急诊医学科27802

来源:宣传科胡晓君

赞赏

长按







































专业治疗脸上白癜风医院
专业治疗脸上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zd/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