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前生物技术服务部高卫科王滇汤细彪
1.圆环病毒2型简介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本病毒是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种病毒,其粒子直径为14~25nm,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基因组为单股环状DNA病毒,大小约1.76kb,包括6个开放阅读框。
猪圆环病毒(PCV)分为2个基因型,即PCV-1和PCV-2。PCV-1对猪无致病性,PCV-2对猪有致病性,可引起猪只发病;PCV2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猪增生性和坏死性肺炎(PNP)及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等临床症状。目前养猪生产中的PMWS、PRDC、PNP和PDNS非常严重,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猪圆环病毒病对猪群的危害
2.1免疫抑制
圆环病毒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由于圆环病毒病导致的免疫抑制在我国猪群中普遍存在。猪群感染PCV2后,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尤其淋巴系统受到的损伤最大,因而使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丧失,导致猪体免疫力低下,同时影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当前由于圆环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抑制是猪场控制疾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2.2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可见于5~16周龄的猪,最常见于6~8周龄的断奶猪群。主要表现为消瘦、呼吸困难、全身淋巴结肿大、腹泻、皮毛苍白、黄疽,还兼有咳嗽、发热、生长迟缓等症状。
PMWS主要的剖检病变是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下颌淋巴结及髂下淋巴结肿大,且硬度增大,均匀的苍白色,同时兼有水肿。肺肿胀、坚硬或似橡皮,某些病例肺表面有灰褐色斑块,严重时表现为肺泡出血,颜色变深,间叶和心叶萎缩或实变。脾脏肿大,肝脏颜色变暗,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肾脏水肿,苍白,被膜下有白色点状或块状坏死。心包膜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心脏冠状沟常见胶冻样物质,心肌衰竭。
以上病变通常难于在同一头感染猪上全部见到,感染猪可能在某一个器官系统出现病变,而在其它器官不出现病变。
2.3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是一种以系统性血管炎为特征的主要侵害机体皮肤和肾脏的一种传染病。PDNS主要发生在保育猪及育肥猪,在世界各地都有关于该病的报道。该病最主要的特征是在患猪皮肤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红色或紫色斑点,剖检可见肾脏肿大、苍白,被膜下有白色坏死斑。该症状源于皮肤发生系统性的坏死性血管炎及肾脏出现纤维蛋白坏死性肾小球性肾炎。
2.4育肥猪呼吸道综合症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主要发生于16~22周龄的生长育肥猪,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嗜睡、厌食、发热、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PRDC通常是由PCV2、PRRSV、SIV、猪肺炎支原体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多种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PCV2参与导致的PRDC非常顽固,用药无效,严重影响饲料利用率,在规模化猪场中普遍存在。
2.5种猪繁殖障碍
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感染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增加、新生仔猪死亡及断奶后仔猪死亡率增加。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主要发生在母猪,PCV2可通过母体垂直传播给仔猪,也可经公猪精液传播。
3.圆环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组织学特征:感染猪出现亚急性或慢性肺炎病变,表现为肺部广泛性的肉芽肿、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及在炎性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出现大量的嗜碱性胞浆内包涵体。淋巴结和肺脏是PCV2的主要靶器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单核吞噬细胞浸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形成合胞体性多核巨细胞及细胞质内包涵体。肺脏有轻度多灶性或严重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泡隔显著肥厚,肺泡内有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浸润细胞破坏了正常组织结构;部分肺的支气管、血管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肝脏常见门脉周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具有以窦状隙内单核炎性细胞集聚和肝细胞脱落为特征的肝炎病变。慢性死亡病例中,由于黄疽而使肝小叶周围纤维化,肝细胞坏死、消失及单核细胞弥漫性浸润网。肾脏有不同程度的多灶性间质性肾炎,主要在皮质部发生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少数病例有肾盂炎、急性渗出性肾小球炎;消化道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少数病例可见非化脓性脑炎,轻度的多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性肾上腺炎及各部组织的局部性肉芽肿性血管周围炎。
4.PCV2的混合感染
在规模化猪场中,PRRSV和PCV2混合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杨汉春对我国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死亡猪的57份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PRRSV与PCV2混合感染占54.4%。Lyoo等用PCR方法对韩国全国的猪场连续3年进行普查,发现PRRSV和PCV2的混合感染情况严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PCV2单独感染相比,PCV2与PRRSV共感染能引起更严重的临床症状、更高的死亡率。Rovira等将24头5周龄猪分为4组,分别为PRRSV组、PCV2组、PRRSV+PCV2组及空白对照组,结果发现,混合感染组猪的病理变化明显加重,PCV2的核酸量明显高于PCV2单独感染组的猪,证明PRRSV感染可促进PCV2的增殖。在临床上,PCV2与PRRSV感染和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极为相似,并常伴随继发感染,仅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剖检变化通常难以对本病做出诊断,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方法做出综合判断。
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是PRRSV和PCV2混合感染的易发阶段。其中断奶、转群、换料、气候突变等应激因素是诱发PRRSV/PCV2临床典型病例的重要原因。仔猪来自散养母猪户、无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管理不善、非全进全出是PRRSV/PCV2混合感染高发病率的重要原因。
PMWS、PRDC、PNP和PDNS等疾病已经在世界主要养猪国家发现。PCV2虽然不是这些疾病的唯一病原,却是主要病原之一。实际生产中,PCV2阳性场PRRSV感染率高,很难分析呼吸困难与PCV2的相关性,但混合感染使得PRDC症状更明显。有研究报道PMWS腹泻症状明显,PCV2相关疾病的病程长,发病初期一般有腹泻症状造成消瘦,后期腹泻症状减轻。大部分猪场缺少相关早期诊断方法,一般到中后期才送专业实验室检测。
5.圆环病毒病的诊断
由于混合感染非常严重,猪群发病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日趋呈现复杂化,单凭现场的了解情况、观察症状、剖检病猪是很难作出确切诊断的,必须依据疫病流行的特点、症状观察、病理检验和实验室诊断的结果综合判定。当前要特别强调实验室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监测,才能作出最后确诊。这样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6.圆环病毒病的防控
圆环病毒病作为一种重大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必须通过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饲养环境控制、增强猪群整体健康水平、疫苗免疫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其中疫苗免疫是最关键的防控措施。
在生物安全和饲养管理方面,严格控制猪场人员、车辆与外界的随意接触,进出一定要严格更衣消毒。要重视空栏、清洗、消毒,将环境控制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猪场内环境和器械的病毒。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做到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PCV2的接触机会。降低猪群的应激因素,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定期做全群保健,增强猪群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PCV2的发生率。
圆环病毒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病毒活载体疫苗和DNA疫苗也成为疫苗研究的热点。PCV2灭活疫苗以其安全、稳定、高效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用疫苗。
我国近年来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陆续出现了一些高端高效产品。年之前,我国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方面还存在技术难关,特别是病毒培养技术没有得到突破,灭活前每毫升抗原含量最多只能达到.0TCID50。当时大量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在感染压力大的猪场,仔猪需要免疫2次才能达到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免疫一次的猪场,疫苗产生的血清抗体水平有限,维持的时间较为短暂,达不到有效降低圆环病毒造成风险的目的。华中农业大学何启盖教授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回国之后,一直专注于猪圆环病毒病的研究和疫苗抗原含量的技术攻关,并于年在国内首个掌握了圆环病毒高滴度培养技术,将圆环病毒疫苗灭活前抗原含量提高到.0TCID50/mL以上,在业内第一个推出了每毫升至少.0TCID50的疫苗。该技术的突破是我国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研发史上的里程碑,为我国有效防控猪圆环病毒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何教授继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成功探索出利用杆状病毒表达圆环病毒免疫原性蛋白(ORF2蛋白)的方法,并将浓缩后的ORF2蛋白纯化,加入到.0TCID50/mL全病毒培养液中进行灭活,制备成具有双重成分的圆环病毒灭活疫苗(同时含有全病毒和ORF2蛋白),并授权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该技术进行疫苗生产。该疫苗推广上市以来,在我国规模化猪场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理想,该疫苗的影响力在业内日渐强大。
来源:武汉科前生物
来源:来自武汉科前生物,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