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血管炎是一种具有血管的炎症和坏死的临床病理过程,在临床上,可仅仅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斑丘疹、可触性紫癜、触痛性结节、水疱和血泡;亦可伴有或仅有其它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在组织病理上,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及其周围的炎症浸润,纤维蛋白样变性或有肉芽肿性增生。变应性血管炎又称皮肤小血管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引起皮肤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丘疹、可触及的紫癜、荨麻疹、溃疡等,多发于下肢,患者自觉疼痛或瘙痒。可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内脏损害,特别是肾和肺,且成年患者比青少年患者更易出现肾脏损害并且预后差。传统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医辨证分型给予方药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内外合治,标本兼顾,其疗效较好,且复发率较低。根据其病因病机中医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养阴清热,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西医治疗通常遵循一下治疗方法:避免诱因、防止血管扩张、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免疫抑制剂以及物理治疗等。但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反复发作,较难治愈。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该病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其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于复发。中医药治疗用药灵活,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复发率较低,具有较大优势。接下来将用系统医学为该病寻找疗效佳、毒副作用小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第一部分传统医学对变应性血管炎的认识传统医学将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称为“瘀血流注”,属于中医学的“瓜藤缠”、“梅核火丹”、“湿毒流注”等病证范畴,青壮年多发,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病因不明,与感染、药物及免疫损伤等相关。中医学认为其多由脏腑蕴热于内,寒湿侵袭于外,热与寒湿相互蕴结,脉络痹阻或筋脉郁结致使冲脉失养,阳气不能下达,气血凝滞所引起。1、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气虚或气滞血瘀,疲血阻滞脉道,血流不畅而渗于脉外,瘀阻日久,新血不生,肌肤经脉失于濡养,可见肌肤晦暗形成瘀斑;湿热下注多见病变部位发生在下肢,热毒阻络,火热之邪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发斑,热入血分聚于局部,疲血阻络,化腐成脓,则发为痈肿疮疡。2、分期论治急性期:突发双下肢对称性的紫红色结节,触之碍手,皮肤紧绷,烧灼疼痛,大小、数量不等,可伴发热、关节疼痛,证属“邪实热盛”,以风湿热为主,治以祛风清热、解毒散结,以白虎汤加减。若出现血泡、溃烂,则以热毒为主,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散结,以犀角地黄汤加减;风热重者,加青风藤、徐长卿等;湿热重者,加茵陈、黄柏、薏苡仁等;热毒盛者,加大量生石膏、蛇舌草、水牛角丝等。好转期:双胫部、足背处结节大部分消退,剩余暗红结节,质硬,无发热、头痛、关节疼痛,血疱、水疱逐渐吸收,局部溃烂逐渐收敛,证属“邪退留瘀”阶段,以余热、瘀、痰为主,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桃红四物汤合温胆汤加减。加补虚药,用玄参、石斛、生地黄等。3、稳定期结节基本消退,可见瘀斑、白色萎缩,溃疡周围无红肿,但经久不愈,伴有消瘦、乏力等,证属“气虚瘀结”,以虚、瘀为主,治以活血化瘀、益气散结,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如气虚者,选用黄芪、党参等健脾补气之品;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阴虚者,六味地黄丸;阳虚者,加仙茅、酒萸肉、炙淫羊藿等补阳之品。活血药如鸡血藤、三七、蒲黄、五灵脂等。急性阶段由于病证表现为阳证,治疗常选清热解毒凉血之法,好转期以补气活血托毒为主,稳定期以益气养血活血。参考文献。
[1]陈柴棋,沈巍,丁华强,方一妙,马丽俐.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中医治疗综述.中国乡村医药
[2].年8月第26卷第15期
[3]彭林林.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皮肤破溃型的临床观察。.06.
第二部分现代医学对变应性血管炎的认识变应性血管炎的概况变应性皮肤血管炎(AllergicVasculitis,AV)是一种以皮肤损害表现为主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也称为变应性皮肤细动脉炎、变应性脉管炎、过敏性血管炎、结节性坏死性皮炎等。好发于青年男女。由多种因素致病,主要累及皮肤的细小血管,主要侵犯真皮上部毛细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并以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其核破碎为病理特征的血管炎病。致病因素本病的致病因素较多,一般认为主要病因为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性物质。①细菌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等。②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等。③异性蛋白吸收。④药物:如磺胺、碘、青霉素、氯噻嗪类。⑤化学品:如杀虫剂、除草剂及石油产品。⑥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理为多种因素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病变。在发病的过程中,补体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临床表现该病分为皮肤型与系统型:皮肤型仅表现为皮肤症状;系统型除表现有皮肤症状外,常伴有明显的系统症状。临床为急性发作、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使病程迁延。1皮肤黏膜表现1.1皮疹特点皮疹好发于下肢和踝部,但亦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特别是背、臀部,常呈对称分布。皮疹多种多样,但特征性表现为紫癜性斑丘疹,鲜红色至紫红色,压之不褪色。紫癜及紫癜性斑丘疹上可出现血疱、坏死及溃疡。1.2黏膜症状侵犯黏膜时,可引起鼻出血、咯血、便血。2自觉症状自觉瘙痒或烧灼感,少数有疼痛感,极少无自觉症状。3系统症状2/3的病例可有关节痛、发热及关节肿胀。1/3的病例有肾脏受累。侵犯胃肠道可引起腹痛及便血。部分患者可有肺部弥漫性或结节样浸润性损害。侵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时,表现为头痛、复视、出血性视网膜炎、咽下困难、感觉或运动机能障碍等。亦可侵及心、脾、肝脏而表现为多脏器损害。诊断临床特点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见血沉增快、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补体C3及总补体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尿常规:肾脏受损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及管型。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变应性血管炎分类诊断标准:①发病年龄16岁;②发病前服药史;③可触及性紫癜:一处或多处有稍高出皮面的紫癜样皮疹,压之不褪色,与血小板下降无关;④斑丘疹样皮疹(一处或多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扁平、突出皮表);⑤皮肤活检示微动脉或微静脉血管壁或血管外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以上5项中具备3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超敏性血管炎。敏感度71%,特异度87.7%。第三部分变应性血管炎的系统医学分析1、外来病原物质侵入人体(外邪)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病因较为复杂,44.1%的患者没有明显诱因,而在有诱因的患者中常见的主要是药物反应和感染。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白色念珠菌、麻风杆菌感、支原体、衣原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结核杆菌以及链球菌的M蛋白等。常见药物有丙基硫尿嘧啶、大仑丁、奎尼丁、磺胺、青霉素、别嘌呤醇等,药物诱导的患者组织病理学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较多,而血管纤维素样坏死没有显著差异。参考文献。[1]吉燕,徐丽敏.变应性血管炎的治疗进展.山西中医.Jan.Vol.28No.1:57·[2]李红梅,刘凤霞,昌路艳.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临床特点比较.中华全科医学.Sept,Vol.12,No.9:-.2、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虚)未发现明显相关变化。3、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盛)未能发现明显相关变化。4、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虚)皮疹反复发作,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瘢痕,或溃疡经久不愈,腐肉不脱,新肉难生,同时还伴有伴有气短、纳少、倦怠、头晕,舌淡等人体功能减退等现象。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还会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皮疹颜色灰暗,结节日久难消,脓液稀薄,新肉不生,下肢浮肿,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等临床表现。在变应性血管炎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也是常用药物,多数用于对皮损严重和脏器受累的患者。变应性血管炎的患者症状上可直接见到不同程度的皮损,如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等。组织病理学上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有血栓形成甚至整个血管的破坏。参考文献。张晶晶,高美中,郭丽英,周云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护理体会.实用皮肤病学杂志Jan.Aug.,Vol.10No.4:·5、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亢)未发现明显相关变化6、气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气滞)有研究表明,高压氧(HBO)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可大大缩短疗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出现。HBO预处理作一种积极可行的措施,对预防AV的复发,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高压氧HBO治疗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氧供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正常,减少渗出和减轻组织水肿,促进肉芽组织再生,有利于创面干燥消肿。HBO下血氧含量增加,血氧分压提高,纠正了病灶组织的氧供,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使炎症得到控制。由于氧的含量增加,改善了微循环,加强有氧代谢,促进上皮胶原纤维的产生和毛细血管的再生,加速皮肤损伤的修复,防止并发症有关。有临床实验显示,在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的护理中,外接氧气管路,用高流量氧气8l/min,吹10~15min,可以促进皮损表面干燥,防止厌氧菌感染。参考文献。[1]查晓冰.高压氧治疗及预处理变应性血管炎临床疗效分析.临床军医杂志Jan.Doc.,Vol.37No.5:·[2]张晶晶,高美中,郭丽英,周云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护理体会.实用皮肤病学杂志Jan.Aug.,Vol.10No.4:·7、食物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肠滞)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侵入,诱发肠道免疫细胞活化,分泌前炎症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紊乱,免疫耐受遭到破坏,引起肠黏膜炎症,肠上皮层细胞间紧密连接程度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菌代谢产物及死亡细菌的崩解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毒素血症,使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导致血管炎症。最新的数据支持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与过敏性疾病发病有着普遍关系。IgE是过敏性疾病的标志.肠道菌群也参与了食物过敏易感。参考文献。胡红卫,黄永坤.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an.Aug.,Vol.29No.4:-·8、血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血瘀)变应性血管炎存在着皮肤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损伤,可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造成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闭塞等,患者的血液交换功能减弱,因此其临床表现中可见明显可触及的紫癜、红斑等。原发性系统小血管炎(smallvesselvasculitis,SVV)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eroseopicpolyangiitis,MPA)、韦格纳肉芽肿(WG)及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WG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累及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病变主要累及上、下呼吸道及肾脏,且均为小血管炎,C-ANCA阳性是WG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其敏感性取决于疾病的活动性,C—ANCA滴度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其滴度升高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故C.ANCA可作为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判断疗效及估计复发的重要依据。参考文献。杜玉晶.血管炎——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5.18·9、体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湿阻)不少学者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起主导作用,体液免疫也参与发病。IgG/IgM相关性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CV)临床上称变应性血管炎,由IgG/IgM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周围所致,主要表现为好发于下肢及躁部的紫癜性斑丘疫,可发生血抱、淸荡及坏死。由于IgG/IgM比IgA存留时间短,免疫荧光下很难发现,因此免疫荧光阴性而临床和病理支持是LVC时,IgG/IgM相关性LVC的可能性更大。该病的炎症浸润包括体液成分和细胞成分,体液成分包括血管活性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及其它无定形物质,细胞成分主要为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可有嗜酸性细胞。变应性血管炎导致肾损害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通常是非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血尿(尤其是畸形红细胞尿,红细胞管型尿)等。参考文献。[1]何成雄,靳培英.血管炎——发病机理、病理与免疫病理,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No.3:-·[2]彭林林.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皮肤破溃型的临床观察。.06.根据以上文献分析,我们得出变应性血管炎的系统医学诊断图谱:阳虚+湿阻+血瘀+气滞+肠滞+外邪。第四部分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系统医学药物1、抑制外来病原物质(祛邪)能清除人体外来病原物质的药物主要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黄连、紫花地丁、虎杖、黄芩、黄柏等等。变应性血管炎的发病病因一般认为是流感病毒、异性蛋白感染或者链球菌感染,外来物质侵犯人体造成是真皮上部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损伤。多年的研究发现,不少植物药对病毒具有一般强度的广谱抑制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一定剂量的上述药物来进行该病病毒急性感染期的患者。现代生物医学对于抗病毒和抗菌治疗的常见药物有丙基硫尿嘧啶、大仑丁、奎尼丁、磺胺、青霉素、别嘌呤醇等。对于局部并发感染或体内有感染灶者,治疗加用红霉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参考文献。宋丽新,王良民,赵丽萍,刘超,张士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国外医学.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3(6):4-5·2、增强人体功能发挥(温阳)能够增强人体功能的药物有:党参、人参、黄芪、白术、防风、甘草等等。变应性血管炎反复发作,人体免疫功能减低,年,Mellors和Orteg首次报告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皮肤病理,这些资料显示血管炎早期损害有65~80%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成分,沉积的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IgM,也可有IgA、IgD。这些沉积物既可见于真皮浅层的小血管,也可见于真皮深部的动脉。年,Parish报导皮肤血管炎的损害中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同时有相应抗原的存在(8b),这为免疫复合物引起血管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现代生物医学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可减轻关节疼痛和发热。常用的有消炎痛、阿司匹林等。配合抗组胺药物,对轻型病例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皮质类固醇激素仍为首选和常用的药物,对皮损严重和脏器受累者,能较好地控制症状,稳定病情,且能迅速地缓解发热和关节痛。参考文献。[1]何成雄,靳培英.血管炎一发病机理、病理与免疫病理.国外医学.皮肤病分册Jan..No.3:-·[2]宋丽新,王良民,赵丽萍,刘超,张士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国外医学.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3(6):4-5·3、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具有增强血液交换功能的植物药有:当归、川芎、丹参、赤芍、三七、牡丹皮、鸡血藤/桃仁、红花、葛根等等。变应性血管炎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收到损伤后,血液交换功能减弱,皮肤表面可见紫癜、红斑等,此时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改善微循环,进而增强血液的交换功能。丹参可有效改善微循环,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增强红细胞膜的机械强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小板活化,以达到阻止血栓形成、扩张微血管的效果。研究证实,红花的活血祛瘀功效与血小板激活因子相关,能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后活性显著提高,达到局部血栓溶解的效果。桃仁可显著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块收缩,其中甘油三油酸酯是发挥抗凝作用的有效成分。雷公藤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药物,对血管炎疗效也很好。变应性血管炎是由多种综合因素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严重者可以累及肾脏。患者外周血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早期肾损害的灵敏指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雷公藤多甙可对抗炎症介质,有类似激素样药效,抗炎与免疫抑制作用显著。丹参起活血化瘀、安神宁心止痛、破宿血补新血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丹参含丹参酮及维生素E,可改善外周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血流量,促进组织再生,对机体代谢、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两者联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参考文献。[1]彭希亮,倪文琼,张永红.雷公藤多甙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变应性血管炎及对血清β2-MG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No.3:-·[2]陈柴棋,沈巍,丁华强,方一妙,马丽俐.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中医治疗综述..No.15:76-77.4、增强体液交换功能(祛湿)常用的去湿药物有:茯苓、泽泻、猪苓、薏苡仁、苍术、萆薢、车前子、半夏等等。有医学研究表明,萆薢、薏苡仁、茯苓、泽泻、滑石有清热利湿之功,且泽泻有抑制结核菌的作用。而在实际治疗之中,大多中医都以利湿药为主药达到清热利湿的目的,也都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有科学家观察到,急性经过者以血管壁破坏性和浸润性变化为主,慢性者以血管增生性变化为主,表浅型血管炎以血管壁破坏浸润为主,深在型者以浸润增生为主。在组织病理上除纤维蛋白样变或多核白细胞胞核破碎及血管壁肥厚外,更有水疱形成(表皮内水疱、海绵样水疱和表皮下水疱)。参考文献。吴建萍,崔炎.崔公让中药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32例,辽宁中医杂志.,No.11:vol.37.-·5、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常见的行气药主要有:柴胡、桔梗、青皮、木香、香附、厚朴、枳实、郁金、藿香、佩兰等等。HBO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氧供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正常,减少渗出和减轻组织水肿,促进肉芽组织再生,有利于创面干燥消肿氧含量增加:血氧分压提高,纠正病灶组织的氧供,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使炎症得到控制。改善微循环,加强有氧代谢,促进上皮胶原纤维的产生和毛细血管的再生,加速皮肤损伤的修复,防止并发症。HBO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急性发作期AV的临床症状,并能有效预防复发及减少并发症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查晓冰,高压氧治疗及预处理变应性血管炎临床疗效分析,临床军医杂志.,No.5:-.6、增强食物交换功能(通肠)常用的通肠药主要有:大黄、火麻仁、芒硝、番泻叶、芦荟等。消化道是单向的吸收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系统中,血液系统中的代谢废物也可以通过肠壁进入消化道进行排出。人体研究发现早期环境细菌暴露不足可导致将来发生哮喘、过敏和自身免疫病的风险。近年来研究证明免疫与炎症波及血管动脉壁全层,即内膜层、中膜层和外膜层。外膜层主要为免疫性炎症活动的温床,其内也存在多种免疫细胞。外膜层构建营养血管致斑块形成的微循环系统。器官化的末端淋巴样结构也位于外膜层内。树突状细胞巡查局部及其他部位的损伤性细胞抗原并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自身活化或辅助B细胞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外膜层内的肥大细胞也参与动脉炎的产生。外膜内的神经末梢分泌的介质调节血管功能。有科学家根据本病发病机理而应用针对变态反应成分和血管通透性的综合疗法,即脱敏剂、抗组织胺剂和维生素剂(维生素C、P、B13、。B15)维生素B13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组织细胞中毒性缺氧状态时能促进新陈代谢正常化,同时还能能调节蛋白质代谢。参考文献。[1]于淞,变应性血管炎的一些研究资料复习,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No.1:1-5[2]赵乐恒,赵乐恒,吕昌龙,孙洪涛.肠道菌群和黏膜免疫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新进展.中国免疫学杂志年第34卷第五部分变应性血管炎的系统医学治疗方案综上所述根据变应性血管炎的病理变化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西医针对该病治疗,在发作期主要采取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为主;缓解期辅以免疫抑制剂+大量维生素+HOB为治疗手段。中医针对变应性血管炎的发作期主要以祛邪活血祛湿为主要治疗原则;针对缓解期主要以行气活血温阳为主。1、生物医学方案甲泼尼龙片,1次10mg,1日2次,药物用量可根据患者病情酌量进行加减-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E-罗红霉素1次1.5g,1日2次氯苯酚嗪~叫d,分3~4次口服-2、传统医学方案方案一甘草6g黄柏9g、苍术20g、生薏苡仁20g当归10g、牛膝10g、牡丹皮10g、紫草15g、赤芍15g、丹参15g、白茅根各15g--天花粉15g、生地黄20g连翘10g、金银花10g--方案二白术15g、生黄芪20g、生甘草6g、皂角刺10g茯苓15g鸡血藤15g、丹参15g、当归10g、牛膝10g、川芎10g--玄参10g连翘10g--方案三肉桂、甘草、麻黄、鹿角胶-姜炭白芥子-熟地黄---对照医学系统的变应性血管炎治疗方案,中医在发作期治疗时缺少补阳药、行气、通肠药;缓解期治疗时缺少行气药、通肠药和抑阳药。在上述两个中医方药的对照实验中,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仍有2例治疗效果属于无效(n=45)(无效:身体不适无改善,患者发病面积减少低于30%),方案三的有效率达到96.55,但复发率仍能达到6.9%。而在西医治疗中,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不免会产生相应的副作用,如肝功能的损害,骨髓受抑制或药物性肝炎的发生。3、系统医学治疗方案从系统医学的角度对变应性血管炎进行分析,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发作期:阳虚(炎症反应)+湿阻(细胞水肿、黏膜水肿)+血瘀(微循环障碍)+气滞(破损组织血氧低)+肠滞(肠道功能障碍)+阴虚(细胞组织坏死)+外邪(细菌/病毒等)+阳亢(免疫抑制)这八个病理机制,以此设立补阳、祛湿、活血、行气、通肠、祛邪、滋阴、抑阳的治疗方案。推荐组合一白术57g、防风28g、皂角刺28g茯苓28g、薏苡仁28g牡丹皮28g、鸡血藤28g、桃仁28g柴胡28g制大黄7g-黄连28g、苦参28g--缓解期:阳虚(炎症反应)+湿阻(细胞水肿、黏膜水肿)+血瘀(微循环障碍)+气滞(破损组织血氧低)+肠滞(肠道功能障碍)+阴虚(细胞组织坏死)+外邪(细菌/病毒等)这七个病理机制,以此设立补阳、祛湿、活血、行气、通肠、滋阴、祛邪的治疗方案。推荐组合二黄芪57g、白术28g、甘草28g、白芍28g苍术28g、车前子28g当归28g、丹参28g、桃仁28g柴胡28g制大黄7g-黄连28g、黄柏28g--绿洲系统医学研究所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