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酯治疗椎动脉夹层1

鲁明1,陆菁菁2,樊青3

作者单位:1医院神经内科

2医院放射科

3医院大内科

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第二大常见病因。本文报告一例由椎动脉夹层(vertebralarterydissection,VAD)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给予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基本痊愈。通过本病例,初步探讨新型口服抗凝剂(neworalanticoagulant,NOAC)达比加群酯在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临床应用。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5岁,汉族,右利手。主因“颈部疼痛、行走右偏1天”于年5月11日来我院急诊。入院前1d,患者在家中用理疗仪治疗颈部,在治疗开始5min后,患者突觉右侧颈部剧烈疼痛,为“撕裂样”痛。此后,疼痛略缓解,但出现头晕,无恶心呕吐及肢体麻木症状。次日晨起后,患者仍觉右侧颈部疼痛,按压颈部时疼痛加重。并出现步态不稳、向右侧偏斜症状。至当日下午,上述症状仍未缓解,遂来本院急诊。急查头颅MRI-DWI示:右侧小脑新发梗死(图1),诊断为AIS,后循环缺血。因已过溶栓时间窗,立即予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mg、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进行治疗收入病房。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吸烟15年(1包/天),偶饮酒。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6mmHg;心、肺、腹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精神及高级皮层功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充分,未见眼震;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步基稍宽,行走时向右侧偏斜;闭目难立征(+)。深浅感觉和腱反射均正常,双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Hcy、hs-CRP均正常;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抗ENA抗体谱均阴性。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颈部CTA(-05-11)示:右侧椎动脉V4段细小,右侧小脑后下动脉显示不充分;头颅HR-MRI(-05-12)示:右侧椎动脉V3~V4段不规则管腔狭窄伴高信号血栓形成,椎动脉管壁内T1高信号,提示夹层(图2)。

入院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右侧VAD)

诊疗经过:患者病因学诊断明确,为右侧VAD,遂停用阿托伐他汀,继续予阿司匹林mg1次/日,氯吡格雷75mg1次/日治疗。5月14日,患者症状已明显改善,头晕症状缓解。查体:步态正常,行走无偏斜,闭目难立征(-),余体征同前,遂出院。

患者于5月25日门诊复诊,此时距发病已两周。因患者无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血管危险因素,故停用抗血小板药,改为华法林口服,起始剂量3mg,1次/日。服药后第3天,患者出现全身瘙痒、皮疹,经皮肤科会诊后诊断为“药物过敏性皮疹”,遂停用华法林。5月30日,患者INR1.2,开始给予患者达比加群酯治疗,剂量mg2次/日。6月14日起,达比加群酯的药物剂量调整为mg2次/日。至8月30日,患者已连续服用达比加群酯3个月,无明显不适。复查头颈部CTA(-08-30)示:右侧椎动脉V3~V4段后壁稍显毛糙、管腔稍窄,较前明显好转;头颅HR-MRI(-08-30)示:管壁内T1高信号消失,管腔血流较前更连续(图3)。

2、讨论

本例患者明确诊断为AIS,发病年龄35岁,属于青年卒中。虽然大多数青年卒中的病因仍是动脉粥样硬化,但一些少见病因,如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发生率远高于老年卒中人群。据统计,动脉夹层是导致青年卒中的第二大病因,占全部青年卒中的15%左右。其中,颈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约为1.72/10万,VAD的年发病率约为0.97/10万。本例患者除长期吸烟外,无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接受了颈部理疗,有电流刺激颈部,发病时颈部剧痛,并出现头晕、步态不稳等小脑症状。CTA检查可见责任动脉-右侧椎动脉V4段狭窄;HR-MRI检查可见狭窄的动脉壁内有T1高信号,为出血凝块。结合各种检查结果排除了其他病因,明确诊断为VAD。轻微创伤通常是夹层的触发因素,有研究表明颈部推拿按摩可能会触发夹层,但由于电流刺激导致的VAD,此前未见报道。

由动脉夹层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处理原则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一致,如超早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在患者恢复期,选择抗凝或是抗血小板治疗,结论尚未统一。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结局并无差异。目前认为,对于动脉夹层所致的卒中,选择抗血小板或者抗凝治疗均是合理的。而根据动脉夹层的发生机制,推测抗凝治疗可能会使患者获益更大。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指南推荐,包括达比加群酯在内的NOAC通常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卒中预防治疗,而很少用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这是由于与传统抗凝药,如华法林相比,NOAC临床研究较少,缺少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外疾病的临床证据。针对本例患者,华法林是首选抗凝药物,但该患者对华法林过敏,故改用NOAC中达比加群酯治疗。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结合于凝血酶的纤维蛋白特异位点,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断了凝血瀑布网络的最后步骤及血栓形成。该药与其他药物和食物很少发生作用,长期使用时无须监测凝血功能和调整剂量。本例患者身高cm,体重80kg,达比加群酯起始剂量为mg/d;并于半个月后减量为mg/d。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无出血倾向。治疗3个月后复查影像学检查,与发病时相比有明显好转,即狭窄的椎动脉V4段直径恢复正常,动脉壁内T1高信号消失,提示VAD已基本痊愈。

既往采用NOAC治疗动脉夹层罕见于报道。本例患者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VAD显示安全有效。但本病例治疗缺乏与抗血小板药物对比,并缺乏大规模的临床数据,故还需更多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实包括达比加群酯在内的NOAC治疗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选自《中国卒中杂志》

年4月第16卷第4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fz.com/xgyjc/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