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小编碎碎念:
早前有一则消息说,长沙有个8个月大的男孩多多(化名)因连续高烧数天被送进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诊断结果是川崎病。孩子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妈妈回忆起春节期间,她带孩子回长沙县老家,孩子被不少大人亲亲抱抱过。数天之后,妈妈发现孩子眼睛通红,出现了发烧的症状,但并未在意。随后,孩子体温一度达到了41℃。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经检查断定,孩子的症状是属于不典型川崎病。大人对孩子的亲亲抱抱,有可能是导致孩子感染的原因。
小编看到这则新闻时的感受可能和大家一样:这只是个小概率的事。可是,任何一个小概率,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都是百分百的伤害。
什么是川崎病提起川崎病,很多家长都觉得很陌生,它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宝宝,另外,男孩发病的比例比女孩要高一些。
它是一种非常麻烦且有可能存在极大风险的疾病,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感染(比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感染)有关,但都未得到证实。可能的机制是感染原的特殊成分,比如超抗原诱发了宝宝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引起全身的血管炎。
川崎病也是高热,与普通感冒发烧如何区分?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是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至少5天)的高热,对抗生素没有反应,且没有可选择的替代药物。对于一个生病的孩子,必须存在发热的体征,才能考虑作出川崎病的诊断。另外,还要出现下列症状中的4-6条,才能被确诊为川崎病:
■身体上某些部位或全身出现皮疹。
■手掌、脚掌明显的红肿,恢复期指、趾甲周出现蜕皮,严重者指、趾甲会脱落。
■嘴唇红、肿,或舌头呈草莓色。
■眼睛发红、发炎。多于起病后3-4天出现,没有脓性分泌物,宝宝退烧后症状逐渐消失。
■单一淋巴结肿大,尤其以颈部一侧为重。
■烦躁或倦怠。患有川崎病的宝宝往往比平时更加烦躁不安或无精打采,大一些的宝宝也可能会自述肚子疼、头疼或关节疼。
川崎病引发的并发症很可怕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川崎病最可怕的不是这种病本身,而是它所引发的并发症。一些宝宝不经治疗也可恢复如初,但未经医生治疗的宝宝有15%-20%的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损伤,引起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严重的话会发生心梗甚至死亡,这是目前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
?4岁男孩心梗了
家住在荆州的锦锦在玩耍时突然晕倒,爸爸妈妈赶紧把医院,锦锦被诊断为心肌梗塞。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他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大多被血栓堵死,看起来像七、八十岁人的血管!医生经询问病史得知,一年前,锦锦曾被确诊为川崎病,经过治疗后有明显好转,出院时医生曾叮嘱要定期复查,但出院后家长觉得孩子一切正常,并没有回去复查。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介绍,这就是孩子突然发作心梗的原因。一般来讲,孩子初次川崎病发后,如果能坚持用药物治疗,定期回诊,一年内冠状动脉疾病的恢复率高达90%。但是,如果从不复查,孩子的心血管就犹如被埋下了“不定时炸弹”!
父母堂再次特别提醒家长
川崎病早发现早治疗,随访尤为重要。
对于川崎病治疗细节须了解《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提到了对川崎病的治疗:
静脉注射y球蛋白
如果早期确诊,可以为宝宝静脉注射y球蛋白(一种人源抗体复合物),以降低宝宝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
注意:如果宝宝注射了y球蛋白,可能会影响常规活病毒疫苗的接种安排(水痘疫苗和麻腮风疫苗),所以家长应与儿科医生沟通后再决定,然而,包括流感疫苗在内的所有灭活疫苗都可以按时接种。
口服阿司匹林
除了Y球蛋白之外,患有川崎病的宝宝还需要口服阿司匹林,在川崎病的第一期开始就服用大剂量,在恢复期服用小剂量,直到儿科医生告诉你可以停药为止。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液内出现血凝块损伤血管壁,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的栓子形成。
注意:虽然对于川崎病来说,阿司匹林是一种恰当的治疗,但不要用阿司匹林来治疗患有轻微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且接触了流感病毒或水痘病毒,应立即停用阿司匹林,而换另一种合适的药物。
到底亲吻会让宝宝患川崎病吗?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讲讲文章开头的案例,到底亲吻宝宝会得川崎病吗?其实亲吻这个动作本身导致宝宝患上川崎病是无法被确认的。但是家长要注意,不少病原体是可以通过唾液、飞沫传播的,亲吻宝宝,特别是亲吻嘴巴,很可能会导致宝宝感染疾病。父母堂曾推送过一篇《EB病毒不是普通感冒,混淆对待会耽误孩子》这个在国外被称为“亲吻病”的病毒引发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虽然川崎病的病因不明确,但可能与感染有关,所以,亲吻宝宝,特别是亲吻宝宝的嘴巴,很可能会导致感染。虽然“感染”才是导致宝宝患川崎病的可能原因,但不管怎样,大人们,特别是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大人们,还是不要去亲吻宝宝了,应该自觉避免与宝宝有任何形式额唾液共享行为。
有些家长会觉得,大人的亲吻是一种爱和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亲吻自己的宝宝,但是为了宝宝健康,家长还是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1.生病时别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当家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时,和宝宝接触要戴口罩。
◆妈妈肠胃不好时,不要给宝宝喂奶,更不要喂饭前自己先尝味道或试凉热,宝宝的餐具最好单独清洗。
◆明确有传染性疾病的父母更不要和宝宝亲密接触,应积极治疗。
2.不要让别人亲
不少人在看到宝宝的时候,为了表示喜欢,动不动就亲一下,家长碍于面子也不好拒绝。但是对方的健康情况我们并不了解,万一有某些传染性疾病就很容易过给宝宝。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该拒绝时要拒绝。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教他们学会拒绝别人的亲吻。
3.不要亲宝宝的嘴、脸、手
宝宝的嘴、脸、小手都不要亲,因为面部三角区的血管丰富,不少血管直接通向大脑,一旦损伤感染,就极有可能把细菌和毒素传到大脑,引起其他疾病;而小宝宝很喜欢吃手,被亲过之后放入口中吸吮,无形中就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机会。
4.外出回家后先别着急亲宝宝
◆从外面回来时,一定要洗脸、洗手、换衣服,最好再刷刷牙,再去抱孩子。
◆吸烟的家长在亲吻孩子前一定要先刷牙,以免口腔和呼吸道残留的尼古丁和焦油诱发哮喘等疾病。
◆涂了唇膏、化了妆就别亲宝宝了,以免有害物质通过亲吻进入宝宝体内引起慢性铅中毒等病症。
让宝宝脱离奶瓶、学会使用杯子,一方面是父母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孩子的自身条件,有的宝宝在五六个月大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厌倦奶瓶了,有的宝宝则将奶瓶视为食物来源与情感依赖,难解难分。
1岁开始戒掉奶瓶
通常来说,我们建议父母尽量让宝宝能在1岁的时候戒掉对奶瓶的依赖,因为这个年龄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接受改变的年龄,为此,家长要提前做准备。
在宝宝五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在杯子里面盛放15毫升的奶让他尝试着喝一喝,向他传递一种概念——用杯子也可以获取食物。
当宝宝精细动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把一些质地较软、较安全的杯子当作“玩具”,让宝宝拿在手里,等宝宝动作相对稳定后,可以在杯子里注入些水,让他抱着游戏的态度尝试使用。
预防奶瓶龋
正如前面我们谈到的,在有些宝宝眼中,奶瓶不仅是他们食物的来源,更是他们情感上的依赖,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到18~24个月还是没能戒掉奶瓶的情况也有发生。
这时,父母要学会在奶瓶的“内部”做些手脚,例如,将奶稀释、换成水,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奶瓶带来的口腔问题,也可以让宝宝由内而外地感受到饮食方式的变化,自动自觉地开始做出调整了。
每天送一本亲子共读好书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截止周二(1月16日)16:00,评论获赞前5名中挑选1名幸运者获得好礼。父母堂还为每日积极留言互动的用户增设额外福利,感兴趣的麻麻立即添加小助手(),备注:宝妈交流
《婴儿奶粉,你应该知道得更多》
著者:朱鹏、马鲲等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价:49.80元
内容简介:本书从配方奶粉的选择、海淘代购的风险、奶粉喂养的正确方法等九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作者已发表的文章,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完善,科学地解答了奶粉配方、奶粉安全、国际乳业的进展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同时对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奶粉伪科普进行了剖析和纠正。
推荐理由:作为一本科普书,本书在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注意了语言的通俗易懂和图文的紧密结合。问题解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为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特别邀请了中国乳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原院长南庆贤教授主审推荐。
-End-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
请联系info
fumu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