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塞
说起白塞氏病,相信大家会认为这是血管炎的一个类型。但是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白塞氏病可是被划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的范畴。虽然后来他们分开了,但你听说了吗,近来他们貌似有“复合”的迹象……
(图文不符?见仁见智)
关于“白塞氏病”最早的描述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时期,当然,那时候它还不叫白塞氏病,因为白塞医师尚未出现。年土耳其皮肤科白塞医师(HulusiBeh?et)描述了一例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和葡萄膜炎的患者,之后现代医学便把这一类疾病称为白塞氏病。#发现早不重要,及时命名才最关键#
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是年才引入的概念,用于描述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炎症性关节炎,主要累及中轴和骶髂关节。这类患者常常携带HLA-B27。尽管白塞氏病以口腔溃疡和外阴溃疡为突出表现,但白塞氏病与SpA仍在诸多临床特征上存在相似之处,包括皮肤、关节、眼、胃肠道受累等,因此,早期把白塞氏病认为是SpA的一个类型。但好景不长,不久人们发现白塞氏病主要携带的是HLA-B51而非HLA-B27,而且白塞氏病患者一般无中轴关节受累,因此,白塞氏病被SpA家族除名。
风水轮流转,天道好轮回。在血管炎家族卧薪尝胆的白塞氏病,终于积累了足够“拨乱反正”的有利证据。比如,SpA中强直性脊柱炎(AS)和银屑病关节炎(PsA)的主要炎症通路包括IL-10和IL-23/IL-17通路等,也参与了白塞氏病;还有,白塞病患者很多也有肌腱端炎,而这正是SpA的典型表现!因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白塞氏病和SpA还是一类病——MHC-I类分子病。
那什么是MHC-I类分子病?首先,这类病都与MHC-I类分子有关;其次,这些疾病的症状都出在身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口腔黏膜、肠道、皮肤)或承受机械压力的部位比如附着点包括眼睛内的小附着点、血管壁和瓣膜区等。
MHC-1类分子病的受累组织分布特点
兜兜转转,白塞和SpA这相识44年的交情,也是一段佳话,虽然过程颇为曲折。最早把白塞氏病归类为SpA,两者牵手成功;后来又将白塞氏病踢出SpA,白塞氏病作为血管炎的一种,卧薪尝胆、身在曹营心在汉;现在终于又认为白塞与SpA都属于MHC-1类分子病,破镜重圆。这反映了我们对疾病认识的过程:由表面现象到内在,又从内在到整体和全局。在这个过程中,好马也吃回头草,“分手”还能做一家人。看白塞和SpA他们这“剪不断、理还乱”貌离神合的样子,不管这是离愁或是聚首,都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呢。该在一起的,总会在一起。
活久见,祝幸福
参考文献:
Nat.Rev.Rheumatol.11,–()
Nat.Rev.Rheumatol.14,–()
转自:青禾健康联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