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圣书院·健康课堂》第六期
扁圣书院的各位听友们: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又到了我们两周一次的《扁圣书院·健康课堂》时间。现在时令已经入夏,随着温度升高,人们的新陈代谢进入旺盛期,再加上天变长后熬夜增多,多吃生冷、海鲜、辛辣、烧烤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各种疮痒疙瘩开始火山一样隆出皮肤表面了。
所以今天,我们将要与大家分享《听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第三讲:
皮肤说:请做好我“暴躁”的准备!
——听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③
01
夏季皮肤“暴躁”原因何在?
从中医角度上讲,夏季皮肤暴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夏季在五行当中属火,火通于心,其充在血脉。所以进入夏季,心火就会旺盛,火相通过血脉发越到皮肤,如果遇到正气薄弱的窍口,就可能以疮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像地下的火山从地壳薄弱处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然后把热势拱出去。一般来说,热势集中的地方皮肤可能被灼伤成疮,临近处皮肤疼感明显,稍远处则会痒。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皮肤上起脓包的时候,是不是以脓包中心为基点,呈现近痛远痒这样的特点。
其次,夏季汗多湿重,尤其是活动出汗后,皮肤毛孔为实现散热除湿的目的,一般是呈张开的状态。这时候稍微来点风,或者见点凉气,毛孔大门就会砰的一声关上。原本正在向外走的热气和湿气一下子就被堵在了皮肤和腠理之间,因为这股热势是向外透发状态下的,冷不丁被关在毛孔背后,就会发生壅滞郁塞。就像前面有个急刹车,后面的车队刹不及,就会出现连环撞。这种壅滞表现在皮肤上往往就是粉刺、疙瘩、瘙痒。肌表的大门被堵死后,如果不能及时重启,把堵门的和被堵的邪气浊毒散尽。在风寒邪气的倒逼之下,热势只有一路内退,成为脏腑中的郁热毒邪。所以《黄帝内经》很早就警告我们: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皶和痤都属于粉刺,只是痤比皶情况更严重。痤的枝叶在肌表,而根却扎在脏腑中。因此治疗起来就比较复杂。
同样的道理,如果出汗后骤然用冷水洗脸,寒湿闭合毛孔,把热湿急刹车在毛孔内,就会生出痱子。因为坐卧等姿势阻碍,毛孔排出的汗水不能及时地蒸发晾干,皮肤被汗湿反复浸淫,湿邪趁腠理开启而回侵肌肤,与体内外宣中的热邪互结,瘀滞堵塞,也会以小疖或痱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人体为了自救,就会努力通宣瘀塞、开宣毛孔,这种自我振作表现在皮肤上往往会出现刺痒。为了避免抓挠之后破损留疤,我们经常人为控制自己不去挠,但有些时候你会发现,虽然手不去挠了,痒痒的部位却开始抽搐了。可见我们的身体是多么智能!大脑发出“挠”的指令,得不到执行,它便会想别的办法,比如让肌肉抖动来自行解痒。直到通过挠或者抖打通血脉,开宣毛孔,把壅滞的湿邪浊毒松解排出,瘙痒也就自止了。
再次,夏季人的气血是向外走的,这时候身体内部空虚,是脾胃最虚弱的时候。大家去问一问煤矿上的工人,就会知道,夏季地上艳阳似火,在矿井中却需要身着棉袄。反而冬季地上大雪冰封,在矿井中却可以赤身裸脚。人体与自然相呼应,所以按照规律夏季应该是热养生。但人们却习惯贪凉饮冷,冰激凌、扎啤、海鲜、生冷水果大块朵硕,让虚弱的脾胃更加不堪重负。脾胃运化不力,就会湿浊内停,郁积化热,外蒸肌肤,出现红斑、水泡、疮疡、渗液等外在表现。
此外夏季昼长夜短,白天气温高,人们的夜间活动时间就会延长。很多烧烤摊一直营业到凌晨甚至通宵营业,煎炸烧烤类吃起来感觉比较爽,但是古人早就告诫我们:“膏梁厚味,足生大疔”。这些含油脂、胆固醇、蛋白质较高的肥腻食物,是能够让人皮肤生疮的。先有生冷之气的不断积蓄,又摄入太多荤食油腻,脾胃的运化能力更差,肠腑郁热不能正常下行,就会另寻它路,顺着气血寻找肌表薄弱点,脸上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又薄,所以热毒最容易从脸上发出。口疮、痘痘就是常见的表现。
晚上11点—凌晨1点是人体胆经当令的时候,《黄帝内经》讲胆主决断,人体心、肝、脾、肺、肾、大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如果这个时间段不能卧床休息,胆气升不起来,全身脏腑功能、代谢力、免疫力都会下降,自然也是不利于皮肤的养护。
通过上述病机分析,想必大家已经明白夏季皮肤容易“暴躁”的大环境。
接下来,我们将以皮肤科发病率最高的湿疹为例,一起探讨下中医有哪些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案。
02
如何抓住“湿疹”的七寸?
湿疹在中医中被称为湿疮。
其特点是皮疹多形、对称分布、倾向渗出、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其发病原因虽然内外交错,但根本上不外乎正气不足,从而让湿、热、风三者为祸作乱。一般来说,湿偏盛则渗液、糜烂;热偏盛则弥漫潮红;风偏盛则瘙痒难忍。
怎么理解呢?
大家试想一下,湿邪就是一团水湿,渗液、糜烂正是水湿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热让血管扩张,皮肤表面末梢血管因充血而潮红;体内有风往往是血虚的一种表现形式,血虚则滋养宣通能力不足,身体想让血脉通达,就会发出搔抓的指令,也可以理解为,搔抓是人体试图打通血脉和外排风邪的一种自救方式。所以,对湿疮的治疗,我们一定要抓住“湿、热、风、血”四个关键字。
一般来说,湿疮在急性发作期时往往湿热为主,病势虽急却只有外患,通过清热利湿,把邪气赶出体外就好了。不过身体的湿气有一个特点,它很少单独存在,要么依附于热,要么依附于寒。湿气遇到热,就像油遇到面,掺和在一起,很难分开,所以除湿必须与清热同步。一般采用龙胆泻肝汤合萆解渗湿汤的加减,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伤寒论》名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于湿热兼有表证的湿疹及其他皮肤痒证、疮毒等病症也有较好的临床反馈,凡脉浮的病人都可以考虑使用。
但如果急性发作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病势就会渐渐从肌表入经络甚至脏腑,这时候就是内忧外患并存了。在外,湿与热沆瀣一气,在内,脾虚血燥、肌肤失养,又生出风这个叛徒,与湿热狼狈为奸。所以治疗就不能再一味清热利湿,必须用健脾利湿汤剂来加强脾胃运化,增强自身正气。同时通过养血活血、消风止痒的汤剂,来加强气血的战斗能力,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当归饮子、四物消风饮等加减都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服用汤剂,外治法也是中医常用的湿疮治疗思路。
急性湿疮初起时,可选用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等刺激物洗涤,会加重症状;中期因为皮肤破损、疮液浸出多,应该以收敛清热止痒为原则,可选用马齿苋洗剂、黄柏溶液外搽,中药煎水湿敷;后期皮肤开始结痂,应以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为原则,可选用黄连软膏、青黛膏。
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喝点利湿清热的冬瓜莲子汤、马齿苋煎汤。马齿苋就是我们俗称的马蜂菜,夏天满地都是,因为它是绿叶、红梗、黄花、黑子、白根,五色俱全,所以又被叫做五行草,利湿清热效果显著。它的浆汁是非常粘腻的,中医上讲“叶中含浆拔毒功”,所以马齿苋还可以解毒排脓,在治疗皮肤风痒癣疹方面既安全又有效,非常适合体内有湿热的人食用。
另外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晒衣被,开窗通风。患病时不要吃冷饮冷食,以免助食滞及生湿热。多吃清热利湿的瓜果、蔬菜,忌食辛辣、鸡鸭、牛羊肉、鱼腥海鲜等发物。
如果湿疹症状轻微,大家也可以试试一个民间妙方:滚鸡蛋。鸡蛋煮熟后剥去外壳,趁热在患处滚动,越热越好,但是注意别烫伤。有些非顽固型的湿疹一两次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如果是因寒湿郁表诱发的湿疮,可以尝试用藿香正气液外涂,止痒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好了以后如有干燥蜕皮,可以涂些紫草膏或香油等润肤,避免留疤。
这是湿疹治疗的一些临床经验,那么对于湿疹以外的皮肤“暴躁”症状,我们该如何从根本上防治呢?
03
挖掉夏季皮肤“暴躁”的病根!
有句老话叫: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我们把这句话略改一改:夏欲皮肤安,七分清和暖。
清:
一是要清心守神。夏季心火旺盛,人的脾气往往也会比平时差,容易暴怒、烦闷,或负面情绪来得重,此时我们要注意主动调理。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及时宣泄,可以听听喜欢的音乐,看一部喜剧电影等,心静则生凉,心清则神安,心神不乱,身体的负担自然大为减轻。
二是指清淡饮食。夏季饮食需尽量避免辛辣油腻厚味食物,五花肉、辣椒等等,尤其是湿热体质的人,可多用赤小豆、绿豆、薏米等清热祛湿的谷物来煲粥;多吃空心菜、苋菜、黄瓜、丝瓜、冬瓜、莲藕等清热祛湿的蔬菜瓜果。
三是肠道清爽。二便通畅,能防止湿热郁聚,避免湿疮在肠腑与膀胱扎根。
四是环境清洁。在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通风,环境干净清爽。
暖:
一是指要吃暖食。夏季脾胃虚弱,寒凉生冷的食物吃进去更容易损伤胃气,温热的汤粥热饭则能够帮助脾胃运化,养护身体的正气。
二是尽量与自然宣发的时令同步,多到户外走走,该出汗就出汗,别把自己整天关在空调房里,尤其睡觉时空调温度不要调的太低。同时避免出汗后用冷水洗脸、洗浴。
三是适情用艾灸调理。皮肤容易痒,一挠痕迹明显,或经常长湿疹的,可以再阳气生发的夏季定期用艾条灸一灸关元穴、肾俞、足三里,以增补阳气。配合服用藿香正气水则能够很好地祛湿。
此外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戒烟限酒。还要注意保护和修复皮肤屏障,避免过多日晒和过度清洁、刺激皮肤。
总之,想让皮肤平安度夏,必须与自然规律相结合。
多暖少凉,少油多清。
宁心安神,汗不当风。
子时必睡,二便畅通。
良好习惯,湿热无踪。
听友们,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课程语音随后会刊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