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将传统意义的血管瘤分为血管肿瘤和脉管畸形。血管肿瘤和脉管畸形有3个不同:病因不同,病程不同,治疗方法不同。从病因方面来看,血管肿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出现的异常增殖数量增多;脉管畸形则是静脉、动脉、淋巴管异常发育产生结构畸形而导致。从病程发展来看,血管肿瘤在短时间内血管内皮异常增生,在皮肤和软组织内形成红斑、肿块,瘤体面积及体积快速增大,瘤体快速增长1年左右会出现稳定期及消退期;脉管畸形是先天性发育畸形,出生时就有,有时并不明显,出生后逐渐显现,疾病变化非常缓慢。
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在血管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婴幼儿血管瘤,一般出生后一周出现,男女发病比例为1:3,大约有1年的增殖期,1岁左右进行稳定期。无明显变化会维持3~6个月,随后出现消退,1岁时的消退率为10%,5岁时的消退率为50%,7岁时的消退率为70%。由于瘤体的大小、部位及增殖能力的差异,消退完成的患儿皮肤及皮下组织残存退行性改变,例如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婴幼儿血管瘤主要的并发症有溃烂、感染甚至毁容。婴幼儿一旦出现溃烂、感染需要及时换药处理,防治感染加重。溃烂常发生在瘤体张力最大处和身体的褶皱处,如腋窝、颈部、肛周会阴部位。
与婴幼儿血管瘤临床表现相似的有毛细血管畸形、新生儿红斑、脉管畸形。6个月内的婴幼儿患婴幼儿血管瘤与毛细血管畸形的区别,早期两者都可以表现为红斑,但前者有明确的增生过程,逐渐隆起,呈鲜红颗粒状;后者出生后无明显生长变化,病灶成比例增大。双上眼睑及额部、枕部红斑与新生儿红斑鉴别,后者无需治疗,3岁之内会自然消失。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发生在颌面部及重要组织的婴幼儿血管瘤需要尽早治疗,生长在躯干四肢或者生长速度缓慢的瘤体可院外观察。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繁多,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冷冻、同位素、药物(注射药物有平阳霉素、注射用尿素、泡沫硬化剂,口服药物有普萘洛尔)、介入、手术。根据瘤体的位置、面积、生长状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当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行介入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是微创方式,可多次反复进行。
《医药卫生报·健康访谈》本期邀请嘉宾肖莉:医院血管瘤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婴幼儿血管瘤、KMS综合征、FAVA病、四肢肌内脉管畸形、头颈颌面部脉管畸形、躯体深部脉管畸形血管瘤。中华医学会河南省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会委员,郑州市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会委员,中国整形与美容协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会委员。在SCI、中华级、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厅级科研项目2项,先后参加省部级、厅级科研课题6项,省厅级科研成果1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