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之我见
瘙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篇
冬季里又出现皮肤干燥、瘙痒难耐,怎么办?
有些人一到秋冬季节就感到皮肤瘙痒,一直痒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待天气转暖后才逐渐恢复正常。临床上将仅有瘙痒而无皮疹的此类皮肤病称为瘙痒症。瘙痒症一般分为全身性(泛发性)和局限性,与多种疾病和皮肤衰老有关,发病随年龄、季节变化而不同,常见于中老年人,发于老年者又称为老年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证
病程较久,皮损色淡而干,少许鳞屑或轻度增厚,纹理加深,痒甚无定处;全身症状有恶风、肢凉怕冷、倦怠无力;舌质淡,苔少或薄白,脉沉无力或浮紧。方用桂枝汤合消风散加减,常用药有:桂枝、白芍、生姜、荆芥、防风、白芷、秦艽、莶草、海桐皮、徐长卿、地肤子、淡竹叶。
2.风热证
好发于春夏,常突然发生,皮疹全身分布,丘疹、风团红色,部分融合成大片,其显著特点遇热、汗出则发作,或症状加重,遇冷则症轻或暂愈,自感灼热。热甚者皮疹焮红,肿胀痛痒剧烈,可伴有发热,微汗,口渴,或见心烦失眠,口干,或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数、治宜疏风清热、止痒,多选用银翘散、疏风清热饮加减,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牛蒡子、蝉蜕、升麻、桑叶。加减:风甚可加蛇蜕、刺蒺藜;热甚者可加玄参、栀子,血热入络加牡丹皮、紫草,心烦加黄连,便秘加大黄。
3.湿热内蕴证
患者可为全身瘙痒,或见于肛周、外阴等处,皮损处表现为阵发性瘙痒,色红灼热或红肿,或见脓疱、破溃、糜烂、渗液,或伴疼痛;日久皮肤肥厚,全身症状有口苦身热,胸闷不舒,食欲不佳,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方用金银花、蒲公英、徐长卿、苦参、地肤子、菖蒲、茵陈、白藓皮、土黄连、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
4.血虚风燥型
证见皮肤干燥瘙痒,入夜与受热时尤甚。并常伴有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唇色淡白、舌质淡、脉细无力等症状。治宜养血滋阴、润燥止痒,拟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地、白芍、川芎、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甘草、苦参、鸡血藤治疗。
5.肝肾阴虚型
证见瘙痒仅限于阴部,初起局限逐渐蔓延,经久搔抓患处肥厚,状若牛皮,伴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滋补肝肾、熄风止痒为法治疗。方选养血熄风汤化裁。药用:黄柏、知母,熟地、枸杞子、炙首乌、当归、白芍、白鲜皮、防风加减。
6.血热风燥型
证见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掀红,搔破出血,随破随收。夏重冬轻或遇热痒甚,得寒则减,伴身热心烦,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选凉血消风散加减:牡丹皮、紫草、荆芥、防风、生地、元参、苦参、蝉蜕、牛蒡子、知母、白鲜皮、土茯苓、生甘草等。
7.血瘀生风型
证见瘙痒仅限于腰围、足背等受挤压部位,搔抓之处常有紫色条纹,伴有舌暗,脉涩。治宜活血化瘀、养血通络止痒。活血通络止痒方:生地、当归、红花、茜草、丝瓜络、鸡血藤、白鲜皮、白蒺藜、苦参、荆芥、甘草随证加减。
8.湿热下注型
多见于中年男女,好发肛周、阴囊、外阴等处。症见局限性皮肤瘙痒,逐渐蔓延,搔抓后皮肤肥厚,状若苔藓。表现为肛门皱襞肥厚,阴囊皮纹增深,阴唇皮肤肥厚、浸渍,阴蒂及阴道黏膜多有红肿或糜烂,或带下量多,色淡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数。常见于会阴、阴囊、肛周的湿疹等。治宜清热除湿止痒,方选三妙丸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柏、苦参、泽泻、苍术、白蒺藜、地肤子、薏苡仁、茯苓等加减。
///外治方///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
1.百草止痒膏(中成药):外用,需要时取本品适量涂抹于患处,每日2次。无极膏、丹皮酚软膏、湿毒清软膏、乌蛇止痒膏、仙鹤草软膏、冰黄肤乐软膏、肤舒止痒膏也可选用。
2.三黄膏:黄连、黄芩各30克,大黄60克,黄蜡克,芝麻油克。将三黄择净,研细,入芝麻油煎枯,去渣再熬,待膏成时加黄蜡调匀,收膏。每次适量,外搽患处,每日3次。
皮肤瘙痒症的患者需要注意:
1.冬季则不宜过勤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尽量少用肥皂等碱性强的洗浴用品,特别是老年人,不能过度搓擦皮肤;
2.皮肤干燥者洗浴不宜过勤,浴后应外涂硅霜等润肤滋养霜以保护皮肤;
3.避免穿紧身衣裤,保持外阴部位干燥和清洁;
4.避免饮用酒、浓茶、咖啡及辛辣油腻刺激性、致敏性(鱼虾、海味)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5.避免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睡眠,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6.注意自我养生保健,增强体质,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忧思恼怒,七情内伤;
7.防止居室温度过热、过冷,或忽冷忽热,空气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以保持室内适当湿度。
皮肤瘙痒症食疗方:
气血亏虚型
党参黄芪当归牛肉汤
配方:鲜牛肉克,党参50克,黄芪30克,当归克,大枣3枚,防风10克,食盐、绍酒适量。
制法:将牛肉切成小块,放入开水锅氽透,原汤去掉浮沫后与牛肉一同倒入沙锅。将党参,黄芪洗净切成薄片,和防风、当归、大枣一同放入沙锅,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炖烂牛肉,加入适量食盐、绍酒即可食用。
功效:此方适用于体质瘦弱、气血亏虚的皮肤瘙痒者。
肝肾阴虚型:
黄精虫草甲鱼汤
配方:甲鱼克,冬虫夏草、火腿肉各20克,龙眼肉30克,黄精15克,鸡汤克,绍酒、食盐、香油各适量。
制法:首先将甲鱼去头,放完血,放入开水锅煮半熟,放凉水中去掉盖骨和内脏,洗干净,剁成块,在开水锅内煮透捞出,洗净。然后把冬虫夏草、黄精、龙眼肉洗净,火腿肉切片,与甲鱼一起放入沙锅中,加入鸡汤、绍酒、食盐,用旺火烧开,盖上盖,小火炖烂,加入食盐、香油,即可食用。
功效:此方滋阴补血,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血瘀阻滞型
丹参益母鸡块
配方:益母草、丹参各30克,母鸡克,鸡血藤15克,香醋10克,绍酒、食盐、香油适量。
制法:将益母草洗净切碎,鸡血藤、丹参放入锅内加适量水,上火炖成丹参益母草汤,用纱布滤渣取汤备用。将鸡宰杀后,剁成鸡块,放入盆内加适量酱油腌10分钟,炒锅加入适量油,把鸡块炒成八成熟后,去掉油,放入绍酒、食盐,加入丹参益母草汤,慢火炖烂后即可食用。
功效:活血化淤、祛风止痒。
湿热内蕴型
茯苓薏米汤
配方:茯苓30克,红枣10枚,薏米30克荷叶30克。
制法:以上四味加水煎汤。每日1剂,连服10日。
功效:清热祛湿止痒。
血热生风型
银花茅根薏仁粥
配方:金银花3克,白茅根15克,薏苡仁克。
制法:先将金银花、白茅根煎煮20分钟,去渣留汁,加入薏苡仁,煮至烂熟成粥后食用。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除湿止痒。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