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治愈率低的原因及其诊疗评估量表
荨麻疹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慢性荨麻疹治疗难度大、控制率低,控制率大概为20%—30%,那么这个治愈率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既然治愈率低那得了荨麻疹的人又该怎么办呢?如何判断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根据不同严重程度该做哪些护理?这些都是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没有明确病因是这个疾病一直很难治愈的一个根本。目前在西方医学上荨麻疹的真正病因其实并不是很明确,大部分病人只能够找到一两个过敏源,实际并不能完全避免荨麻疹的复发。所以在荨麻疹治疗的过程中只能控制症状,并不能彻底的解决。中医学认为如果免疫系统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调整,就会有反复发作的现象。临床工作中医生也普遍观点认为荨麻疹不是治愈的,而是自愈。有些患者就会有经验,吃药可能一直都很规律,但吃到后面时,真正感觉症状明显好转,实际上这时可能并不是因为药物的作用,而是本身体内的开关慢慢被关上,逐渐自愈。所以正确的诊疗和自我护理很关键。赵作涛教授表示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方案主要如下:西医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临床首选抗组胺药物。对于单纯的荨麻疹,临床处理较为容易;如果引起血压、胃肠道或者其他器官的并发症,则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另外,抗组胺药物的选择要重点考虑患者的年龄,需根据年龄选择适当的剂型,如糖浆或缓释胶囊(片)等。因为抗组胺药物加倍剂量及后续的其他治疗方法均未在儿童和孕妇等特殊患者中进行详细研究,后续的所有治疗方案需基于患者个体特点进行分析并谨慎选择,并依据目前出版的诊疗规范进行多次评估。治疗上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以最小的剂量维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第二代抗组胺药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更换抗组胺药品种,或联合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以提高抗炎作用,或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睡前服用以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或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原抗组胺药增加2—4倍剂量。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尝试奥马珠单抗、雷公藤或环孢素治疗。对于病程较长、抗组胺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多地还是考虑是自身免疫因素所致。既然西医治疗方案不分类型,为什么还要区分不同的荨麻疹类型、免疫学亚型、不同的临床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呢?区分这些是一方面是用来选择药物、药量、减量方案及疗程,诊断是否需要综合治疗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病人识别诱发因素,减少荨麻疹的发病频次。荨麻疹的严重程度决定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皮肤科医生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对其病情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瘙痒情况皮肤风团情况参考某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推荐使用阈值激发试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人工荨麻疹可以使用人工划痕尺检测可以诱发线状风团的摩擦阈值。冷接触性荨麻疹和热接触性荨麻疹可以使用温度测试仪测定能够诱发接触部位皮肤风团的最高或最低的临界温度。胆碱能性荨麻疹可以通过运动激发试验诱发患者出现皮疹以判断最低激发阈值。临床上一般使用哪些量表进行评估?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是一种统一且简单的评分系统,该评分在以往指南中已提出,目前已得到广泛验证。UAS7主要对1周内每天发作的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进行统计:每日评分记风团与瘙痒总分,范围为0—6分,1周连续最高评分为42分(见下表);若周评分7分,提示疾病控制;若周评分28分,则提示病情严重。风团数目:风团24小时内数目严重程度计分0个/24h无个/24h轻个~50个/24h中个/24h重3瘙痒程度瘙痒程度严重程度计分无瘙痒无0有瘙痒,不明显轻1明显瘙痒,但尚不影响日常生活或睡眠中2严重瘙痒,不能忍受,严重困扰日常生活或睡眠重3经过上述自我诊疗后,如何加强自我管理?避免触碰诱发因素,比如某些物理因素,冷热刺激,潮湿环境是许多患者的常见诱因,紧身衣物或皮带也可能加重症状。需要患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诱发因素。为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对1周内每天发作的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进行统计,得分越高反映疾病活动度越大,病情越严重,严重者需要及时跟主治医生沟通治疗方案。通过饮食或者合适的健身来平衡自身状态,调节自身免疫系统。有足够强大的免疫系统,荨麻疹的自愈也是指日可待。考虑到西医目前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以抗组胺为主,证在控制症状,不解决实际问题,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中医治疗方案。小艾健康管理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