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D-1抑制剂是什么?
PD-1抑制剂,包括PD-1抗体和PD-L1抗体,是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新药。不同于手术、放化疗和靶向药,PD-1抑制剂本身并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通过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抗癌。
PD-1抑制剂,年开始做第一项临床试验,年9月正式上市,此后接连被《科学》、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评选为年度最大进展,PD-1抑制剂的发明人也已经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医学奖。医学界普遍预计,该重大发明会在最近的几年内,最终问鼎诺贝尔医学奖。
2.上市的PD-1抑制剂有哪些?
截止目前,已有5种PD-1抑制剂在欧美几十个国家、中国的港澳地区上市,包括2种PD-1抗体和3种PD-L1抗体。分别是:Nivolumab(商品名Opdivo,简称O药)、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简称K药);Atezolizumab(商品名Tecentriq,简称T药),Avelumab(商品名Bavencio,简称B药),Durvalumab(商品名Imfinzi,简称I药)。
截止目前,已有2种进口的PD-1抑制剂和1种国产的PD-1抗体,向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上市申请,预计年会在大陆地区上市。分别是:Nivolumab(商品名Opdivo,简称O药)、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简称K药)、君实公司生产的PD-1抗体JS。PD-1抗体O药治疗中国病友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已经公布。
此外,还有恒瑞、信达、百济等十几家国产的PD-1抑制剂,正在开展临床试验,排队等着申请上市。从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来看,上述PD-1抑制剂,疗效和副作用基本相当;因此,贝塔医生鼓励大家,结合病友的体重和病情,选择最实惠的药品即可。
3.PD-1抑制剂已经批准的适应症有哪些?
自年9月以来,PD-1抑制剂已经被美国FDA正式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肾癌、膀胱癌、头颈部肿瘤、霍奇金淋巴瘤、Merkel细胞癌以及所有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实体瘤。
此外,PD-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食管癌、三阴性乳腺癌、鼻咽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胶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间皮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胸腺癌等其他多种实体瘤中,显示出了初步的、鼓舞人心的疗效。
4.PD-1抑制剂疗效如何?
在绝大多数、未经挑选的实体瘤中,单独使用PD-1抑制剂的有效率,其实并不高:10%-30%左右。唯一的例外,是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突破60%以上。
PD-1抑制剂有效率偏低,为何学术界和癌友圈还如此疯狂和痴迷呢?主要的原因是:PD-1抑制剂疗效的持久性。由于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因此一旦PD-1抑制剂起效,其中部分病友实现临床治愈,也就是说五年、十年不复发、不进展、长期生存。PD-1抗体治疗晚期肺癌长达5年以上的随访数据提示:大约16%的患者临床治愈。
在开始接受PD-1抑制剂治疗较早的恶性黑色瘤、肾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中,都已经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PD-1抑制剂的出现,将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提高了数倍: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从15%左右,提高到了35%上下;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从5%左右,提高到了15%上下!
5.如何预测PD-1抑制剂的疗效?
PD-1抑制剂在未经选择的实体瘤患者中,有效率只有10%-30%;如何将这部分幸运儿,尽可能地挑选出来,目前主要的办法有如下几个:
(1)PD-L1表达。用病理组织切片,做免疫组化,看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PD-L1表达越高,有效率越高。PD-L1表达,在肺腺癌、恶性黑色瘤等肿瘤中,格外有用。PD-L1表达超过50%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直接首选单独的PD-1抗体K药治疗,有效率在40%上下。
(2)MSI检测:拿病理组织切片,或者抽血外周血,用基因检测法检测MSI(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的消化道肿瘤,有效率可以达到50%左右。MSI检测特别适合消化道肿瘤、子宫内膜癌等患者。
(3)肿瘤基因突变负荷(TMB)检测:拿病理组织切片,或者抽血外周血,用基因检测法,测定TMB。一般认为,TMB大于20个突变/Mb,就是TMB高。TMB高的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有效率高、生存期长。TMB检测适合于如下肿瘤类型: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皮肤Merkel细胞癌、原发不明的恶性黑色素瘤、头颈恶性黑色素瘤、肺大细胞癌、原发不明的鳞状细胞癌、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肺肉瘤样癌、胃腺癌(肠型)、子宫内膜癌(内膜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原发不明的尿路上皮癌、软组织血管肉瘤、肺腺癌、肺腺鳞癌、皮肤附件癌、膀胱移行细胞癌、B细胞淋巴结淋巴瘤、肺鳞癌、原发不明肿瘤、头颈部鳞癌;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和鼻窦癌、卵巢内膜样癌、原发不明小细胞癌、少突胶质瘤、小肠腺癌、软组织外周神经鞘瘤、未分化软组织肉瘤、子宫透明细胞内膜癌、前列腺未分化癌、唾液腺粘液上皮癌、原发不明腺癌、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宫颈鳞癌、阴经鳞癌、唾液腺癌、肾尿路上皮癌、原发不明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十二指肠腺癌。
(4)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CD3、CD4、CD8等),可以看出肿瘤组织中是否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的淋巴细胞越多,PD-1抑制剂的有效率越高。
6.如何通过联合治疗,提高治愈率?
除了通过上述指标,把对PD-1抑制剂敏感的人群挑选出来;另外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通过联合治疗,把原来不适合PD-1抑制剂治疗的病人,转化为可以从中获益的人群。目前,PD-1抑制剂主流的搭档有如下几个:
(1)联合另一个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抗体,已经被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在肾癌、TMB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三期临床试验已经成功。此外,IDO抑制剂、TIM-3抑制剂、LAG-3抗体等新型的免疫治疗新药,正在研发中。
截止目前,PD-1抗体联合CTLA-4抗体,是这个联合思路里唯一上市的方案,具体详见:PD-1联合CTLA-4:癌友生存率暴涨4倍,免疫药PK靶向药:有效率、生存期、副作用,全面碾压。
(2)联合化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已经被批准用于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类似的方案,用于胃癌、肠癌、三阴性乳腺癌等也有不错的初步数据。
截止目前,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在晚期肺癌中进展最顺利,多个方案已经在三期临床试验中成功。详见:排山倒海:大幅延长总生存期,PD1获史上最大胜利。
(3)联合放疗:PD-1抑制剂联合放疗,在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中,已有不错的数据;回顾性研究甚至提示,放疗联合PD-1抑制剂,可以将生存期提高数倍。
(4)联合靶向药: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贝伐、阿西替尼、乐伐替尼、卡博替尼等),已有不错的初步数据;但联合EGFR抑制剂(如易瑞沙、特罗凯、凯美钠、阿法替尼、泰瑞沙等),需要当心,可能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截至目前,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类的靶向药,是最成功、临床试验数据最充分,也是病友们使用最多的。
(5)联合溶瘤病毒:PD-1抑制剂联合溶瘤病毒T-VEC,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有效率超70%,完全缓解率突破30%,非常有前景。在其他肿瘤中,多种溶瘤病毒正在研发中。溶瘤病毒在最近几年,研究领域突飞猛进,硕果累累,感兴趣的病友可以参考:脑转移双免疫治疗都无效?加上溶瘤病毒完全消失!以毒攻毒、激活免疫:溶瘤病毒成抗癌明星。
(6)联合个性化肿瘤疫苗:基于肿瘤基因突变所产生的新生抗原(neoantigen),可以设计和合成多肽或RNA疫苗。PD-1抗体联合这类私人订制、个性化肿瘤疫苗,已经有初步的成功经验,可以预防肿瘤复发,可以初步临床治愈晚期肿瘤。
(7)联合特异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PD-1抑制剂联合CAR-T等新型的特异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在血液肿瘤中,已有初步的、不俗的数据。
7.PD-1抑制剂的副作用如何
PD-1抑制剂,总体的副作用远小于传统的放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流感”样的表现:发热、乏力、头晕、全身肌肉酸痛、嗜睡等,发生率在30%左右,对症处理即可。
此外,大约5%-10%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甲状腺炎症(表现为甲亢、甲减、或先甲亢后甲减)、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免疫性肝炎、甚至免疫性心肌炎。免疫性炎症,如果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到位,偶尔发生致命的事故。
8.PD-1抑制剂的副作用,如何处理?
对于常见的流感样症状,对症处理即可,比如退烧、止痛、多休息等。
对于皮疹,可以用一点尿素软膏、氢化可的松软膏。
对于甲状腺问题,可以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甲亢可以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甲减可以补充优甲乐。
对于免疫性炎症,如肺炎、肝炎、肠炎等,需要酌情加上口服或静脉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甲强龙等,对于病情较重的,还需要加上环磷酰胺、霉纷酸脂等免疫抑制剂。
对于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的患者,需要及时使用IL-6抗体,托珠单抗(商品名:雅美罗)。
9.使用PD-1抑制剂,如何评价疗效?
对于绝大多数实体瘤(淋巴瘤除外),PD-1抑制剂起效平均时间大约是2-4个月。因此,用药以后,每隔6-8周,复查一次影像学是最标准的。影像学提示肿瘤缩小或者稳定,可以继续用药。如果影像学提示肿瘤增大,但是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可以再用药2-3次,以观后效,因为1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假进展“;如果第二次复查,肿瘤继续增大,那就考虑换药。
10.什么是假进展和混合反应?
一部分病友,在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先出现肿瘤大小的增大,然后逐步缩小。这就是假进展。如何预测和判断“假进展”?目前主要是通过患者症状变化、肿瘤标志物动态改变、PET-CT上SUV改变、细胞因子IL-8等改变、ctDNA含量的改变等方式综合判断,最准确的方式,是对可疑的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如果活检出来全是癌细胞,还是考虑是真进展;如果是大量浸润的淋巴细胞、免疫细胞,高度怀疑是假进展。
一部分病友,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身体内一部分病灶缩小,另外一部分病灶增大,这就是混合反应(mixedresponse)。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病友体内不同部位的病灶,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异质性。发生这种情况,需要考虑对增大的病灶加一点局部治疗(介入、射频、粒子植入、放疗),或者联合其他治疗。
11.PD-1抑制剂如果起效,到底应该用多久?
目前国内外,标准的方案是:手术或同步放化疗后,巩固性、辅助性使用的病友,PD-1抑制剂建议用满1年;而晚期的、全身转移的病友,建议用满2年。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使用PD-1抑制剂满6个月,且肿瘤缩小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肿瘤缩小超过30%以上)的病友,可以再巩固2-3次后,酌情停药或调整剂量和间隔。
12.PD-1抑制剂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如下病人不适合、不建议尝试PD-1抑制剂:病情进入终末期、卧床不起的病人;有急性细菌感染,尚未控制的病人;做过肝移植、肾移植的病人;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自身免疫病,尚未控制的病人;携带MDM2扩增、EGFR突变、JAK突变等病人等
其次,使用PD-1抑制剂前,一般建议完善如下检查,基本正常,然后再使用: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胸部X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PD-1抑制剂这类免疫治疗,应该在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好,肿瘤负荷比较小的时候,尽早用。目前,PD-1抑制剂已经被批准用于局部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后的巩固治疗;PD-1抑制剂用于同步放化疗根治后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巩固治疗,三期临床试验同样大获成功,生存期提高了数倍。
13.如何克服PD-1抑制剂耐药?
PD-1抑制剂有效的病人,一般疗效持久;然而,目前已经观察到30%左右的患者,出现了疾病的耐药。克服耐药的关键,主要是两点:
首选,如果可能,可以通过对新增的或者不断增大的耐药部位,进行穿刺活检和深入的免疫分析,找到耐药的原因,根据原因治疗。比如,有的病人是由于TIM-3、LAG-3或IDO代偿性高表达;那么选择,PD-1抑制剂联合TIM-3抑制剂、LAG-3抗体、IDO抑制剂,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其次,对于不能明确耐药原因的病友,可以参考本文第六点中列出的联合治疗策略,结合具体病情,选择最佳的联合搭档,逆转耐药,延长生存期;或者,更换为放化疗、介入、射频、粒子植入等传统治疗。
14.PD-1抑制剂的渠道和价格如何?
PD-1抑制剂尚未在大陆地区上市;预计,最快将在年中下旬上市。因此,目前获得PD-1抑制剂,最佳的方式是参加免费的临床试验。
其次,就是通过跨境医疗,前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欧美等地购买PD-1抑制剂,医院的部分医生,可以给患者注射PD-1抑制剂,并协助处理相关的副作用。
以一个50kg、标准体重的病友为例:K药的用量是mg,3周一次,每次大概的价格在两万六七千人民币左右;O药的用药是mg,2周一次,每次大概的价格在两万元左右。PD-1抑制剂,在内地正式上市后,价格将大幅度下降。
15.PD-1抑制剂是不是只能用于晚期病友?
不是的。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理论和相关的数据提示,病友肿瘤大小比较小、体力体能比较好的情况下使用PD-1抑制剂,其有效率更高、疗效更好。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在尝试利用PD-1抑制剂来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
截止到目前,PD-1抗体用于手术后高危的恶性黑色素瘤、PD-L1抗体用于同步放化疗后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经正式批准上市。
16.有脑转移的病人,能不能用PD-1抑制剂?
如果没有其他禁忌症,脑转移本身并不是使用PD-1抑制剂的反指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反对这个病人使用PD-1抑制剂,那么单纯脑转移并不能阻拦这个病友用免疫治疗。事实上,PD-1抑制剂等免疫单抗,完全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单独使用或者联合放疗一起,可以发挥较好的抗脑转移的效果。
17.为什么说,使用PD-1抑制剂期间,抗生素的使用要格外当心?
滥用抗生素,会干扰肠道菌群,从而降低PD-1抑制剂的疗效,这方面已经有较为充分的证据。详见:PD1与肠道菌群(2):顶尖杂志,四大实锤数据。
18.除了PD-1,还有哪些有前景的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PD-1为优秀代表):IDO、LAG-3、TIM-3等靶点,是目前研究最多的。
(2)溶瘤病毒(T-VEC已上市):基因疱疹病毒、腺病毒、痘病毒、M1病毒的溶瘤病毒正在不断优化和改良中。
(3)肿瘤疫苗:基于新生抗原的个性化免疫疫苗,非常有前景;基于HPV、EBV等病毒抗原的多肽或RNA疫苗,需要与PD-1抑制剂等药物联合使用;其他疫苗,还在研制中。
(4)免疫细胞治疗:以CAR-T、TCR-T为代表的、需要在体外对免疫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的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有一定前景,CAR-T治疗血癌已经在美国上市,TCR-T治疗滑膜肉瘤和恶性黑色素瘤,已经有初步数据。而CIK、DC-CIK、NKT、NK、DC等无需基因改造的、非特异性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本无效。
(5)细胞因子:对众多抗癌的白介素如IL-2、IL-10、IL-12、IL-15、IL-21,进行一定的改造,单独使用或者联合PD-1抑制剂一起使用,有一定的前景,但是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最近这段时间,改良版的白介素大出风头。
(来源:肿瘤资讯)
附:一文读懂|肿瘤精准用药基因检测为什么要做肿瘤基因检测?
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到底检测了什么?有哪些抗肿瘤药物需要做基因检测?
是不是检测的基因越多越好?
基因检测的方法有哪些?哪一种是最好的?
肿瘤基因检测选取什么样本才是最好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全世界约有60%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年恶性肿瘤发病约.9万人,死亡约.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亿。
年,被誉为肿瘤界最具革命性突破的一年,抗癌药陆续在国内获批上市,化疗药、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等等,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可观喜人的药物选择,药物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提到肿瘤药物治疗,就不免会提到基因检测技术。国家卫健委之前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明确指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在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或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其中也罗列了需要和不需要肿瘤基因检测的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基因检测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高科技!如何能让医生或患者通俗易懂地了解肿瘤基因检测,那可真是一门技术活。今天,给大家总结针对肿瘤用药的相关基因检测知识。
一、为什么要做肿瘤基因检测?
肿瘤基因检测的主要原因在于肿瘤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疾病。也就是说,哪怕患的是同一种肿瘤,不同的患者也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抗肿瘤用药的选择。不同患者对不同抗肿瘤药物的敏感程度差异巨大,故肿瘤临床治疗需要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方案。而基因检测是评估患者使用药物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环,能从分子层面给医生用药予精确的指导。
二、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到底检测了什么?有哪些抗肿瘤药物需要做基因检测?
实际上,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基因检测项目是不同的。所以,首先为大家全面介绍一下抗肿瘤药物的类别,再介绍各种类抗肿瘤药物的基因检测项目。
目前,国际上临床常见的抗肿瘤药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细胞毒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检验点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及辅助药。
(一)细胞毒类药物
简介:通常被称为“化疗”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是根据癌细胞增殖过快等生长特性杀死癌细胞,因此对具有类似特性的健康细胞也会无差别攻击,种类很多包括:
(1)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如铂类化合物等;
(2)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培美曲塞等;
(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等;
(4)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如伊立替康等;
(5)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如紫杉醇等;
(6)其他细胞毒药。
基因检测目的:评估药物对患者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毒副作用)。
基因检测类型:基于患者对药物的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评估不同化疗药物在患者体内代谢反应情况。
基因检测必要性:√√√
(二)激素类药物
简介:主要是与激素相关的恶性肿瘤类型(如女性的乳腺癌、男性的前列腺癌等)的激素调节药物,包括如他莫昔芬、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基因检测目的:与细胞毒类药物相同,激素类药物基因检测主要评估的也是药物对患者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毒副作用)。
基因检测类型:同化疗药物。
基因检测必要性:√√
(三)靶向药物
简介:针对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定的基因突变,抑制癌细胞生长直至杀死癌细胞的药物。靶向药物理论上只会抑制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因此副作用小很多。对于此类型药物,如果患者有相应的治疗靶点,则靶向药物有效率高,而且起效快,能迅速缓解肿瘤带来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时期内能显著提高存活率。
靶向药物目前主要分为两类:大分子单抗类药物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其中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集中在蛋白酪氨酸激酶剂、蛋白酶和其他种类,典型代表是针对白血病的格列卫(Bcr-Abl基因突变)和针对肺癌的易瑞沙(EGFR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目的:评估靶向药物对患者的疗效或耐药情况。
基因检测类型:由于靶向药物类型较多,通常会检测每个靶向药物对应的肿瘤信号通路中特定基因的点突变/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融合(结构变异)等情况,这些常被统称为“基因突变”。
具体到小分子靶向药物涉及的主要基因及信号通路包括: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2)血管内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家族;
(3)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家族;
(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
(5)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四个家族:ABL家族、JAK家族、SRC家族以及FAK家族;
(6)与mTOR抑制剂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
基因检测必要性:√√√√√
靶向药物基因检测是通过患者癌细胞基因检测,从而选择对患者有效的特定药物或方案,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学。由于很多靶向药物有明确疗效/耐药靶点,须遵循基因检测后才可使用!不应在未做相关基因检测的情况下盲目用!
(四)免疫检验点抑制剂
简介:目前此类药物常被简称为“免疫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抑制免疫应答,从而激活T细胞功能,让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死变异的肿瘤细胞,主要包括了近年来大火的PD-1/PD-L1抑制剂以及CTLA-4抑制剂。该类型药物的很多响应患者会长期受益,一小部分患者甚至被治愈,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
基因检测目的:评估患者对此类药物可能的受益。
基因检测类型:此类药物的基因检测主要是评估受益的生物标记,包括:
(1)PD-L1表达,只针对PD-1/PD-L1抑制剂药物;
(2)MMR/MSI检测,患者的DNA错配功能检测,两者属于同一类型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可以侧面反应MMR系统是否工作良好;
(3)肿瘤突变负荷(TMB)。
基因检测必要性:√√√√
目前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类药物最大问题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加上其目前费用较高,所以,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药物可能的受益还是很有必要的。
(五)生物反应调节剂
简介:主要通过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类。
基因检测目的:目前此类药物基本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类型:无。
基因检测必要性:无。
(六)辅助药
简介:肿瘤治疗中,辅助其他药物疗效或减轻其他药物带来副作用的药物,如
(1)升血药(如G-CSF、GM-CSF、白细胞介素-11、EPO等);
(2)止呕药(如恩丹西酮、盐酸格拉司琼等);
(3)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可待因、曲马多、吗啡、芬太尼等);
(4)抑制破骨细胞药(如氯膦酸二钠、帕米磷酸二钠等)。
基因检测目的:目前此类药物基本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类型:无。
基因检测必要性:无。
三、是不是检测的基因越多越好?
答案:NO!
要根据实际需要评估的药物,选择相对应的基因检测项目,尤其是靶向药物,每个药物的疗效/耐药靶点基因是比较固定的。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技术的崛起,商业市场将几个到成百上千个基因打包检测,即测序Panel或“基因套餐”,但是由于目前已上市的靶向药物比较固定,当测序基因数量覆盖足够靶点基因后,再增加基因数量未必能进一步提供更多的靶向药物指导,这些Panel提供的往往是一些额外的评析,如遗传评估;此外,大Panel基因测序还可以用来进行拟合计算TMB。但目前基于大Panel的TMB计算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此外,Panel的测序结果还和其测序覆盖度(可覆盖的目前基因区域)、测序深度(可使用测序数据量衡量)等相关。基于以上几点,对于NGS的测序Panel大小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判断,而非单一按照基因量多少选择。
四、基因检测的方法有哪些?哪一种是最好的?
基因检测的方法是直接与基因检测类型相关联的,每种基因检测类型都有较为合适基因检测方法。由于基因检测体系比较复杂,最好的方法是根据需要评估的药物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
下面,小编为大家简单总结一下各个基因检测类型对应的常见检测方法:
(1)基因多态性:PCR;
(2)相对表达检测:荧光定量PCR;
(3)点突变/小片段插入缺失:PCR;
(4)大片段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融合(结构变异):FISH;
(5)多基因多类型突变(相对表达检测除外):NGS;
(6)多肽和蛋白质检测:免疫组化(IHC)。
五、肿瘤基因检测选取什么样本才是最好的?
目前对于肿瘤基因检测,组织样本仍是金标准,且部分基因检测项目仅组织样本才可以实现。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组织样本。若无法取得组织样本,最好是临床处于中晚期(临床III期后)的患者再选用外周血进行ctDNA基因检测。同时,外周血靶向药物ctDNA基因检测最好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治疗之前进行,因为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均会对外周血ctDNA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按照检出率:新鲜组织石蜡切片胸腹水上清胸腹水细胞外周血。
此外,由于外周血ctDNA在外周血cfDNA中的比率与肿瘤的大小和进展呈正相关。所以,ctDNA检测(肿瘤液态活检)目前在临床上除了肿瘤用药指导外,还有另一项更为重要的应用可能——肿瘤进展监控,具体的应用包括:
(1)肿瘤早诊(肿瘤早期筛查)
液体活检(包括ctDNA检测)可以通过血液等检测在健康的、无症状的人群中早期发现癌症,这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技术,可以和全基因组测序相结合,实时检测癌症的发生风险,一个可以实时的检测癌症发生的情况,一个则可以了解家族遗传和正常的癌症发生概率(比如原癌基因P53和乳腺癌BRAC基因检测等),相结合之下将会更好地预防癌症。
(2)肿瘤治疗疗效跟踪
虽然ctDNA水平在不同的患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个患者的ctDNA水平与肿瘤负荷和治疗效果的变化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表明,当肿瘤细胞死亡导致ctDNA释放增加时,ctDNA水平可能会在治疗开始后短暂升高。然而,在治疗开始1~2周后,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的ctDNA水平急剧下降。在某些方面,ctDNA的变化在预测治疗效果方面要优于标准肿瘤标志物。这也是ctDNA可以在临床上用作癌症治疗效果长期跟踪的一个重要原因。
(3)肿瘤复发监控
目前来说,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依旧是手术,目前还无法在手术后立即确定哪些患者含有残余病灶,而任何一个残留的微小癌细胞病灶都可能导致癌症复发。在已有的研究中,术后ctDNA检测可以预测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残留病灶和肿瘤复发。这使得ctDNA成为很有潜力的术后管理策略。目前来说,ctDNA检测已经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癌症,而在未来,ctDNA必将成为癌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语
最后,肿瘤用药基因检测的核心目标是给予用药指导,且由于技术原因,医生或者患者很难直接读懂基因检测的结果,这就需要基因检测提供商提供对应的高标准解读,并根据解读结果为患者和医生提供相关用药评估。所以,医生或者患者要基于相应的目标抗肿瘤药物,合理选择相应的基因检测项目。
转载声明:版权申明
文章来源:介入先锋更多精彩指南:
多种方法处理颅内复杂多发动脉瘤
医院田甜团队-血泡样动脉瘤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
支扩竟然能变成这个样子,快来学学火眼金睛!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上海专家共识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版
门静脉血栓TIPS及局部溶栓治疗
CT、MRI、超声,谁更适合引导微创介入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