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天气也不知不觉从冬到夏。夏天来了,令人讨厌的蚊子也多了起来,关于蚊子之前已经有过长文介绍(说蚊解事),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来给大家讲一讲比蚊子更讨厌、杀伤力更强的小黑蚊。
就在十多天前,我在一条河畔看雄性罗非鱼筑巢。繁殖期的雄鱼在河流的浅水区筑了圆形的巢,招揽雌鱼进巢和它一起繁殖后代。如果雌鱼进了巢,雄鱼就百般献殷勤,侧着身子游啊游展示它繁殖期的鲜亮美貌,吸引雌鱼留下。雄鱼两两相遇则是情敌相见分外好斗,两只雄鱼会嘴对着嘴拱来拱去——不是接吻,而是在打斗争夺地盘和异性。看着就很有趣对不对,我也是这样想的,以至于我忘记了除了河里的鱼,草地上还有一大帮吸血鬼。因为我穿了长袖长裤戴了帽子,它们就把目标对准了我的手,等我看到手时,已经被小黑点叮出了点点红色。等我回到家时,手上已经是一片小红包,比蚊子咬的包更痒,仅左手上就有密密麻麻三十多个。几天之后小红点隆起的小红包还在,并且更突出了,直到现在,手上还留着一堆暗色的点。
造成这一切的凶手,就是比蚊子更讨厌的小黑蚊。它们体型很小,看上去就是1毫米左右的小黑点,比蚊子还小两圈。但是它们叮人时却快准狠,常常是一口接一口。被叮咬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很快你就能领教到它们的厉害,被叮咬严重时,晚上甚至会痒得睡不着觉,持续一两周的时间。还有些人会起皮疹,或者是留下难以消除的疤痕,相信被它咬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
那么这些讨厌的小黑蚊到底是啥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它的真实样貌。
这张照片的取得要感谢我的好朋友断水,当时我们一行四人在年的2月初去到了香港的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中午我们在户外的长凳上坐着休息,就遇到了一群小黑蚊的攻击。对于我们昆虫爱好者来说,看到这种景象第一时间是拍一张吸血的素材,于是三台相机一起对准了断水的手臂,记录下了这只吸饱了血的小黑蚊。
看清楚小黑蚊的长相之后,我们就可以了解它们的真实身份了。从分类地位来看,它们和蚊子一样属于昆虫纲双翅目长角亚目,不同的是蚊子属于蚊科(Culicidae),而小黑蚊属于蠓科(Ceratopogonidae)。
蚊科的蚊子并非都是吸血蚊,蠓科的蠓也一样。全世界的蠓科共有90多个属多种,其中叮咬温血动物的只有6个属,其他的种类吸无脊椎动物的血或者吃花蜜。在中国叮咬温血动物的蠓只有3个属,库蠓属、细蠓属和蠛蠓属,仅库蠓属就有多种,远超其他两个属的种类和数量。吸血的蠓俗称小咬、墨蚊、小黑蚊、糠蚊、沙蚊等等。
另外,和蚊子一样,只有雌蠓才会吸血,雄蠓主要吸食植物汁液。雌蚊和雄蚊从外观上看,最大的区别是雌蚊是丝状触角,而雄蚊的触角密生环毛,放大看像个试管刷,这些浓密的毛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伴侣,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务。雌蠓和雄蠓从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也是触角,雌蠓是丝状触角,雄蠓的触角生着密密的环毛,只不过相对于蚊子的体型,蠓太小了,常见的库蠓只有1-2毫米,我们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它们触角的形状。话说回来,这也不必刻意分辨,有小黑点落到自己的皮肤上吸血,那一定就是雌蠓。雄蠓不在我们视线范围内,也不来和我们接近,完全不会被我们注意到。
雌蠓的吸血范围很广,不管是人还是其他野生动物它们都来者不拒,还会吸其他昆虫的血。
蠓吸蛾幼虫的血。
有一种嗜蚊库蠓(Culicoidesanophelis)靠吸吸血蚊的血为食,常见的伊蚊、库蚊、按蚊都能被它们吸血。它们会抱住这些蚊子,用细针管一样的口器扎到吸了血的蚊子饱满的腹部吸血,吸血时间长达2天以上。虽然这种蠓在中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都有分布,但是数量相比于其他吸人血的蠓还是太少,不能指望它们替我们报仇。
蠓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交配后的雌蠓通过充分吸血才能使卵巢里的卵成熟,然后将卵产在湿土、淤泥、树洞、腐烂植物或者动物粪便中,单次可以产50-枚卵。蠓的卵细长,像一个小棍,仅有0.5-0.7毫米。
蠓卵孵化出的幼虫是身体黄白色、体型细长的蠕虫,没有腿,老熟幼虫也只不过5-6毫米。蠓的幼虫喜欢松软、含水量高、有机质丰富、温度适宜的环境。反之,如果是在干硬的土、日光暴晒的地方或者是很急的流水中它们就很难生存。蠓的幼虫期可以很长,以幼虫的形态越冬,蛹期很短,蛹经过几天就能羽化出成虫,雌性成虫的寿命可达1个月以上。
蠓的幼虫,图片来自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