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和真皮之间连接的结构是“基底膜带”,如果基底膜带遭受破坏,可导致表、真皮之间失去连接,出现表皮下水疱。
一、病因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抗原为基底膜带上的半桥粒,与血循环中针对皮肤或黏膜半桥粒蛋白(主要为BP及BP两种抗原)的自身抗体反应,破坏基底膜带,继而引起表皮下水疱形成。免疫、遗传、紫外线、药物、感染、放疗、手术伤口、外科移植物、造口术、创伤等因素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开始通常为四肢的荨麻疹样或湿疹样皮损,伴有瘙痒,可持续几天或几年不等。前驱期后,在外观正常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疱壁厚,呈半球状,疱液清,少数可呈血性,疱不易破,破溃后形成糜烂面,覆以痂,可自愈。水疱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腔等黏膜损害。三、治疗
本病的传统治疗主要依赖于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由于好发于老年人,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长期应用这些药物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近年来,主张皮损处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必要时系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以达到治疗目的。病情严重的患者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奥马珠单抗)等均有一定疗效,与激素联合不仅能够快速控制病情,更有助于激素的减量。皮肤科四病区拥有一支积极向上的医疗团队,科室设置完善、诊疗项目齐全。主攻方向为大疱性皮肤病(亚专业成员赵华、梁宏刚、白雪)及结缔组织病,可以完成血管炎、皮肤肿瘤、瘙痒性皮肤病等皮肤科常见病、疑难病及危重病的诊治工作。专家简介
梁宏刚
皮肤性病学硕士
皮肤科四病区副主任医师从事皮肤性病学专业十余年,曾在上海交通大医院进修学习。对皮肤科常见多发病(银屑病、带状疱疹、痤疮、紫癜、白癜风等)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对少见病也有较深刻的认识。专业方向:变态反应性疾病(皮炎湿疹、荨麻疹类)、血管瘤、疱病。往期推荐:
大疱性皮肤病科普系列(一)
大疱性皮肤病科普系列(二)
供稿丨梁宏刚
编辑丨李旭
审核丨赵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